小學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是學生通過努力以及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互助來完成學習任務。它強調學生的體驗和實踐,實現英語學習方式多樣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基本模式結構為:呈現任務——互動合作——鞏固新知——活學活用——組織評價。以PEP教材第1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A Let’s talk為例。
呈現任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教師在講授新課前應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為學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本課的任務情景是:Old Macdonald有一個大農場,Fox藏在農場里的一棵大樹后,Fox想干什么?結果呢?全體學生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激發了學習興趣, 從而產生一種探求知識的渴望。
互動合作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
新課伊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的教學目標,然后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后,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在上述任務情景Old Macdonald中,教師可布置這樣的任務:請學生與老師一起扮演Old Macdonald和Fox,練習新知識;學生小組討論任務并說“Look, I have... Cool!Super! Great! Wow!”教師引出“Look, I have...Cool!Super!Great!Wow!”
鞏固新知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體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小組一般由4個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新組成,永遠保持“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學習程度。在課堂上,小組匯報討論情況,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組內成員輪流提問題,小組長歸納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歸納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巡視和參與,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能較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基本上能正確回答問題,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回答不夠完整,這時,教師不能講解,要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設問、答疑。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地給他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讓他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生活情景和心理特征。如上述課例,完成了互動合作后,教師引導學生操練新知識。教師和一個學生示范,向同學介紹帶來的東西。接著學生表演,鞏固“Look, I have...”并做游戲。
活學活用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和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后,教師可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如請同學到你家做客,并向別人介紹你家有什么,可用本課句型“Look,I have a……”
組織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反饋
在組際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評價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評價的重心要轉向關注學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時期的進步情況。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演練、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采用當堂檢測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經過兩個多學期的實驗,筆者感到以這種模式上課,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扎實地完成教材中所規定的單詞、短語、歌謠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明顯地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模仿能力和交際能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立足于課堂,突出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在程序式的學習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