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每個學生的行為習慣、智力水平、個性品質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分層教學就是針對這種差異現象而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一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學生的指導,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一、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的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成績。原蘇聯的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也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或“最佳教學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使學生的發展。而分層教學正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將全班學生區分為若干層次,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目標、教學速度以及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從而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并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提高。
分層教學的實質就是在集體教學的框架里進行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這樣,就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照顧了學生個體間差異,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分層教學“符合學生認知發展和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當前素質教育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因此,分層教學是可行的。
二、分層教學的實施
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正處在探索階段,隨著“新課標”逐步實施,學生觀和質量觀都逐漸發生質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教育改革就得客觀公正地給學生進行分層,我們根據“新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標準把課程按其功能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分層培養學生,指導學生。
(一)分析差異,把握學生實際情況
要使教學能“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差異,客觀地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利于分層教學的進行。
學生個體存在著以下差異:(1)知識技能基礎的差異,主要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計算能力的差異。(2)智力因素的差異,主要是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差異。(3)非智力因素的差異,主要是學生的學習目的、動機、愛好、興趣、情感和意志等認識心理因素的差異。
根據學生的成績,結合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去評定學生的層次,將其分為三組:A組為優秀組,B組為中等組,C組為較差組,根據其層次的不同就可以進行分層教學。
(二)分層次制定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總體要求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且此教學目標要與最近發展區相吻合,能令各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達到該層次所要求達到的程度,更好地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和評價功能。
教學目標可分為近期目標(主要是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期目標(主要是前半學期的教學目標)和遠期目標(主要是整個學期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從內容上根據深淺要求還可分為基本目標、中等目標和較高目標。
例如初三化學“溶解度”這個知識點,對不同層次組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教學目標:A組學生的目標是能熟記溶解度的內容,理解其實質,能進行復雜綜合應用;B組學生的目標是要記住內容,且能說明其實質,能進行一般的應用;C組學生的目標是記住其內容,大致了解其實質,能進行簡單的應用。
以上各層次的教學目標雖有差異,但是各目標之間卻有著密切聯系,低層次的學生也可以向高層次的目標遞進。
(三)分層次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的立足點應該面向全體,面向大多數,著眼中層,根據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處理好同步講授和分層個別教學的關系。講授時要根據教學大綱的統一要求、教材的統一內容和知識系統在統一時間、進度內向全體學生進行同步教學,講授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完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又要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采取分組教學及異步教學,上課時進行不同層次的設疑提問,設計的問題中有易有難,既照顧到差生又令較優秀的學生能學到深一層的知識,不同層次地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群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的和諧統一。
分層設問激疑,啟發釋疑是分層施教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所提問題是要先易后難。容易的題目一般提問差生,答對了要表揚,答錯了不能嘲笑、諷刺學生,要一步一步啟發,鼓勵學生將問題答出,最后進行小結、釋疑,令學生弄懂、聽明白問題的來龍去脈。中等難度的問題則面向占大多數的中等學生,這樣能顧及全面,鋪展知識。在突破重點、難點中,則要提問尖子生,多問他們幾個“為什么”,引導全體學生深刻理解,擴散知識,實現優勢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講解“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時提問:
差生:什么稱為電離過程?
中等生:為什么干燥的氯化鈉固體不能導電,而溶于水后卻能導電呢?
優等生:蔗糖和酒精的水溶液為什么不能導電?
心理學表明95%的人有自我貶低的傾向。差生更為嚴重。而分層次提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不會讓差生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讓全體學生在輕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完成知識的學習。
另外,分組討論也能提高教學質量,且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引導優等生啟發幫助中等生和差生理解知識,解決疑難問題,通過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競爭意識,引發學生求知欲。對學生討論的問題進行綜合評議解答,共性問題集中評議,個別問題在巡視中個別指導。教育社會學認為,在小組學習中學生有可能和地位與自己平等的人一起討論,某些問題上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正是掌握信息、內化組織與觀點的重要條件,而且只有當學習成為學生自主(而非自流)性活動時,師生之間才會產生真正的雙向聯系,產生有效的溝通。
(四)分層練習、作業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出一些課堂練習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這時,課堂練習也要分出層次來。一般每節課的課后練習大家一起來做,然后補充一些難度大一點的題目,擴展尖子生的知識面,從而充分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于課后作業也要分層設計,分別要求。優等生可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中等生則要求完成適量的鞏固型練習題,差生則做一些基礎題,鞏固其基礎。對不同的作業需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批改。如對差生的作業可采用“激勵性評語加評分”的方式,不斷地鼓勵他們進步。
(五)分層進行測驗
每進行一單元的講課后就進行一次測驗,最好教師能自己編寫測驗題目。在測驗題目難易的安排上基礎題一般安排為70%左右,中等難度的題目大概為20%左右,還有10%的題目則為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深化題。如果題目都是難題的話,差生很難做出來,則會打擊他們學習的信心,容易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難易適度,則不會發生這種現象。還有一種方法是編寫三套不同層次的題目分別給各層次的學生進行檢測,這樣做也有不錯的效果。
(六)分層進行課后輔導
課后輔導的作用是進行查漏補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一般的課后輔導主要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對于差生主要是耐心具體輔導,培養學習的興趣;對于中等生則要教會他們學法;而對于尖子生則要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個別點撥。
三、結束語
經過實踐,分層教學對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以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通過分層教學,使差生樂于學習,提高了合格率,中等生也得到了更大的進步,而優生則發展了個性特長,從而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