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是面向大眾的教育,數學教學應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學習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意識去觀察生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聯的情境,使學生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念.
1. 從生活中來——數學問題生活化
學生生活的現實環境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源泉,因而學生的數學學習應扎根于學生的生活與經驗.在教學中,我常把數學知識巧妙地與生活實際結合,融入生動活潑的情景中,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教學“元、角、分”一課時,我則設計這樣的模擬情境:4個學生一組,有的扮演售貨員,有的扮演顧客.小顧客拿出手中準備好的人民幣,很有禮貌地購買所需物品,售貨員熱情地報出商品的價格,計算著商品的總價值和應找顧客的錢數.學生們通過實踐活動、小組交流,掌握了“元、角、分”的換算關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應用數學的信心.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它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它鮮活的情景和廣闊的空間,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思索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在“認識圓”的活動中,我帶學生到生活中(電腦視頻顯示)開展調查,觀察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車輛是什么形狀的,結果學生發現:無論是大的卡車還是小的玩具車,它們的車輪都是圓的.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呢?有的學生說:“它沒有棱沒有角,便于滾動.”我再設問:“橢圓沒棱沒角,車輪是否可以制成這樣子呢?”從而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思考探索的興趣和欲望.
2. 從生活中去——應用知識實踐化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價值取向是使兒童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對數學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事物,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景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注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悟,體驗數學.我親自引領學生設計教室裝修方案.從鋪地板,粉刷墻壁,窗簾布的裝飾,到窗簾布長寬的確定,購買的米數,應付的錢數以及教室的地板所需要的塊數,學生一一地進行測量和計算.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經歷了數學過程,對數學知識有了真實感、親切感,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增強了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尤其是粉刷墻壁時考慮是否減去門、窗、黑板、地板面積的爭論中,學生著著實實地體驗到,不能死記硬背書本知識,不能機械運用知識,要結合生活實際,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在這次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計算,更重要的是在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對數學學科的喜愛和興趣,養成善于合作的情感和學會合作的方法.孩子們在數學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數學變得具體了,熟悉了,有趣了,學生就喜歡了.
3. 在生活中升華——獲取知識社會化
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在信息社會中不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則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為了孩子們的生存和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查找資料,及時收集信息的好習慣,這對學生學習,學會做事是很有意義的.
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百分數表示什么意義,學習它有什么實際價值?”為了回答好這一問題,我安排讓學生查找資料,收集數據的實踐活動,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向全班匯報: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我國的鳥類約占世界鳥類的13.57%;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總耕地面積的5%,我國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0%;銀行整存年利率為2.25%……
學習小數的寫法時,學生們為了揭開“小數點”之謎,到處查找有關資料,把記載記錄在筆記本上:從前,表示小數的方法很多,如16世紀,比利時數學家西蒙斯芬就曾用3(0)、1(1)、4(2)來表示3.14;17世紀,英國數學家奧垂德用3L14來表示3.14;17世紀末,英國數學家約翰里斯創造了“·”這個符號,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小數點.
豐富的資料使學生大開眼界,知識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收集信息、查找資料的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