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和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得好,教會學生提問的技巧,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學生學會了提問的技巧,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反復循環(huán)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往往能有效地發(fā)展和提高思維品質和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提問,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
一、留給發(fā)問空間
從當前的教學實際看,仍存在不少教師提問數量多、提問質量不高的現(xiàn)象,這體現(xiàn)了教師一統(tǒng)天下的現(xiàn)狀,學生還是成了知識的容器,或只在教師設置的范圍內活動,沒有充分發(fā)揮提問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翠鳥》“外形”一節(jié)時,是這樣設計問題的:這一段“共寫了幾句話?翠鳥的爪子怎樣?羽毛怎樣?嘴怎樣?眼睛怎樣?體形怎樣?”短短的一段文字,教師提了一大串的問題,然后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指導、分析、板書。其實這是教師設置好一個個“陷阱”,讓學生跳進陷阱然后很快就得到答案,這種重結果的提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空間,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而另一位教師在教學這一段時做法卻截然不同,他在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一階段,就向學生提出:讀了這一段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生學習后匯報:有的說翠鳥長得很美,有的說寫翠鳥的外形,有的說寫翠鳥的爪子、眼睛、嘴、體形……學生非常活躍,教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整體感知后,教師繼而提出:當你了解了翠鳥的這些外形特征后,你想到了什么?這讓學生有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學習探究階段互相之間提出:翠鳥的體形為什么小巧?嘴巴為什么長得這么尖?……不少學生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了下文翠鳥機敏地抓魚的描寫來解決這這些問題。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本內容,而且想到了大自然中動物與動物之間的聯(lián)系,甚至聯(lián)想到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對比前后兩種做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前者對教材作了瑣碎的拆分,學生被“牽”著鼻子走,這種行為帶給學生的是一種潛在的、隱形的傷害;而后者教師提出具有發(fā)散性的問題,學生有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并循著問題通過自己或合作去解決問題,讓學生積級主動學習,并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提供了契機。
二、教給提問方法
教學中的“問題”取自何處?毋庸置疑,大多數的提問取自教材。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挖掘教材知識點和蘊藏點,將知識還原為學生的認知過程。問題形成的方法、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往往提出的問題淺薄或鉆牛角尖或者離具體內容萬里,教師應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聯(lián)系舊知識,聯(lián)系前后文,聯(lián)系別人的提問,聯(lián)系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聯(lián)想、轉化策略等途徑來形成問題。那么,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教學生學會提問呢?我認為,教師在平時的課堂訓練中就要圍繞“問題”按照“提問類型”“提問時機”“語文知識點”“提問藝術”“教材難點和關鍵”“常規(guī)問題”“問題來源”等方面教會學生提問技巧。
三、引導參與提問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堅持引導學生依據以上所說七個方面作為提問訓練的切入點,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有價值的問題,并且避免了五花八門的提問。例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根據文章的點睛點“借”字,抓住讀題這一時機可引導學生“讀題猜問”,學生很自然就會產生以下問題:誰向誰借?為什么要借箭?他是怎么借箭的?箭借到沒有?“借”字說明了什么?在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設計提問: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為什么長嘆一聲?和這一句照應的句子是哪一句?又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可引導學生讀文時抓住教材的重點和作者的動情段(中心句)“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產生以下問題:哪些事例說明周總理工作勞苦?哪些事例說明周總理生活簡樸?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感嘆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從“多么”一詞你想到周總理什么品質?當然,提問的藝術也很重要,教師要經常激發(fā)學生就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提法進行提問。就以《一夜的工作》最后一句為例,還可這樣提問:最后一節(jié)表達的也是作者的感想,與上一節(jié)重復,如果刪去,你的看法如何?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