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而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一旦脫離了學生,教學活動便成了空話。正因如此,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本。
一、以學生為本,培養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鼓舞學生獲得認知和技能的一種力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心理動因。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巧妙激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應根據課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曾作以下初探:
1. 視聽激趣法。教師運用直觀的手段,將教學內容化為直觀可感的信息,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閱讀課文《在希望的田野上》時,揭示課題之后,我出示一幅田園風光的彩畫,然后用錄音機播放這一首歌曲。同學們欣賞著美麗的田園風景,聆聽著美妙動聽的歌曲,個個如癡如醉,只用了一節課,就完成了教學任務,且效果良好。
2. 范讀激趣法。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能把學生帶入角色,引入情景,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我一邊小聲播放曲調低沉的音樂,一邊范讀課文,讓學生入情入境。
3. 懸念激趣法。讓學生帶著懸念在讀中探究,既可以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又可以突出課文重點。在教《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我這樣提問:(1)魚能不能離開水?(2)“魚游到了紙上”是怎么回事?……近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僅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先導,而且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求知的欲望越強,學習的興趣越濃,則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探索創造動力就越大,更能產生創造的靈感。因而,培養興趣對促進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幫助,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
二、以學生為本,培養自學能力是保證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溫床。教師要想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通過自學獲取知識,就必須把學法指導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益。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首先要求學生熟悉各類工具書的使用,如查字典的各種方法;并鼓勵學生遇到生字生詞時主動查找工具書,使之養成一種習慣,為掃除各種“絆腳石”作好準備。其次,配合各年級教材的不同要求,循序漸進,使學生明確當前的閱讀任務,如:怎樣讀懂一句話、一段話和一篇文章;掌握段落的劃分,歸納段意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直至歸納中心思想。另外,我還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不斷總結閱讀方法。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自然能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也能進一步激起學生的自學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又掌握了方法,在學習上自然游刃自如。這對創新思維的培養起到保證作用。
三、以學生為本,實踐活動是體現
勞動創造了人類。這說明從猿到人的演變,是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并不斷創新的結果。同樣的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要求學生不斷實踐,才有創新;只有通過實踐,創新思維才得以體現。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兩點:
1.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討論,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教《火燒云》一課時,授完課后我提出:(1)“火燒云”一般發生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2)為什么中午不會出現“火燒云”?針對這些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自己去查閱圖書資料,從實踐中找到解決以上問題的答案,激發他們創新的興趣。
2. 巧設練習,使學生的學識得以鞏固。練習是溝通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既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還能使學生由學習知識向發展能力轉化。我在教學中除了根據教材的內容向學生布置適量的知識性較強的課內習題外,還適當布置一些趣味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小練筆。例如:“先觀察瓜子的發芽過程,再把它寫下來”“我自己修理……”“××續集”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又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和體現。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