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以來,本人一直擔任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在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一提起作文就頭痛,覺得沒有內容可寫,往往是咬筆頭、望天花板,搔頭皺眉,無從下筆;有的學生的作文病句繁多,廢話連篇,言之無序。這些都是作文能力差的具體表現。如何克服這些現象,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下面淺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一、 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讀中學語言”
文章是用語言來表達的,不學好語言,就無法寫好文章。要教作文,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教好語言。首先是要精選需要深入學習的詞語句子來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在讀講課文中,采取拿出來、鉆進去、讀出來、用得上的四步方法讓學生學習、品味。如教《再見了,親人》,其中有一段寫朝鮮老大娘送打糕給志愿軍戰士,要學的重點詞是“雪中送炭”。教師可以從語言入手,把重點學習的這個“拿”出來:“課文用哪個詞概括了這個故事?”(雪中送炭)“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在寒冷的雪天送去炭火)課文說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真的是下雪天嗎?是送炭嗎?以此導入,引導學生鉆進去,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這里的“雪中”是“戰士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這樣的惡劣環境,“送炭”是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士送打糕。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了它的引申義是在十分困難、惡劣的環境中給予及時的幫助。這樣,既引導學生自讀了課文,又憑借課文深入理解了詞語,做到了精問導讀,自學自悟,為運用打下了基礎。這樣學語言理解深、記憶牢,學生一遇類似語言環境,學過的精詞妙句便會從腦海里跳躍出來,作文的能力也就會得到落實和提高。
二、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應加強課外練筆
對學生的作文,不能只是要求學生完成每學期規定的幾篇“大作文”,還應該指導學生堅持課外練筆。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寫出好的文章也是如此,離不開多寫多練。因此,除了有計劃地完成教材中的作文教學任務外,還要鼓勵學生堅持課外練筆,讓學生把自己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如教《觀潮》時,要求學生仿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的寫作方法,結合學生平時的觀察,寫“雨來之前”“雨來之時”“雨過之后”的練筆訓練。讓學生堅持課外練筆而又不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在這方面,我的具體做法是:堅持摘抄好詞佳句,每周至少寫二至三篇作文;定期展覽優秀作文。實踐證明,多年下來,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各項作文競賽中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三、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注重觀察,學會觀察
注重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學會觀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以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注重觀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留意觀察和分析自己身邊的事物,使學生養成勤觀勤思考的習慣。這樣長此下去,學生就能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為寫好作文打下豐富的材料基礎。此外,要善于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掌握觀察的方法。因為在大千世界里,事物紛繁而復雜,每一客觀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要準確地反映這些特征,就得學會觀察,譬如寫一件事,就要指導學生從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方面來觀察,進而揭示全過程。只有學會深入而細致的觀察,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不同特征,才能寫出詞句流暢、生動形象、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有中心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
四、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要抓好一個“仿”字,引導一個“創”字
朱作仁教授在他所著的《語文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就曾指出“模仿是學習時心理上的需要,教學上的必要手段。”“模仿在兒童學習語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模仿是人才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不管從語言學的角度,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學作文都有抓好仿寫的必要。如學了《臨死前的嚴監生》的內心描寫,可抓住“內心矛盾、變化”這一點來練,讓學生以“我早上起床,覺得頭痛身軟……”的狀況,寫自己對上不上學的內心活動。由于剛從讀中學到了寫法、語言,學生自己有信心、有方法,躍躍欲試,也就能夠寫好。
此外,要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還要認真評作。總而言之,只要學生能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平時多讀多學多練,再加上教師精心的指導,“作文難寫”“作文難教”的問題定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寫作水平也一定能很快提高。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