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新事物、新觀念不斷沖擊著傳統的校園教育和管理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年級德育管理,也面臨著許多新形勢和新問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結合個體的需要,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將激勵參與自主體驗式德育管理理論,有效地應用到年級德育管理工作中去,能充分激發個體的潛能,實現教育目標。
一、激勵參與自主體驗式德育的理論基礎
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的需求按由低至高分類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當人們逐級追求某個層次的需要時,就會產生一種內驅力,直到自我實現。
2.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強調內激勵和外激勵同時作用的重要性。內激勵因素如學生對學習本身的挑戰性、學科的興趣、學習的發展前景、個人成長或升學等,外激勵因素如年級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群體中地位穩定的成績、提供獎勵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上得到認可和贊賞、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等。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的形成。
3. 費羅姆的期望理論(M=∑V·E)。從公式中可見,激勵是效價與期望之積的總和。根據費羅姆的理論,我們總結出,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對學生的獎勵并不是最重要的。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僅取決于獎勵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他們對獲得獎勵的可能性的判斷。
4. 亞當斯的公平理論。亞當斯發現,人們在特定組織中所注意的不是他所得到的絕對報酬,而是他與別人相比較的相對報酬。報酬相當,他就感覺到公平,反之他就感覺到不公平。公平理論可以保證激勵的效果。
二、激勵參與自主體驗式年級德育管理模式
1. 年級教師應從研究學生心理入手,培養學生內因素,創造外因素,努力完善學生個性。
2. 教師應用殷切希望激勵學生的進取之心。
3. 學生通過自主管理模式,參與到規章、制度和紀律的維護上,由傳統的教師說教轉變為學生自主體驗。
4. 年級紀檢部、班級班團干部以及劃分小組的全體成員,既是參與者、組織者,也是監督者。同時,教師努力創造公平環境,最大限度地激勵他們。
5. 學生將自主體驗后的成果在日常行為中反饋給年級。同時,因表現結果好于以前,會獲得更大激勵。
7. 學生自主參與和自主管理年級德育制度。反過來,年級德育制度因為得到學生的參與與認同,而日趨完善,相互作用,實現雙贏。
三、激勵參與自主體驗式模式在年級管理中的應用
1. 年級設立紀律檢查部,成員由各班自主推薦和選派,主要職責是負責年級日常行為規范的檢查。同時,紀檢部內部選舉出正、副部長,整體工作全部由他們安排和負責。讓學生參與年級管理的好處,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充分調動了一部分同學的積極性。特別一些以前表現欠佳的學生,當了紀檢成員,為了起表率作用而提高了自我約束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參與能直接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優化和調整,為年級德育工作掃平道路。
2. 期中和期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取師評、同學自評以及互評的方式。
3. 班級成立互助小組或結對小組,這種學習模式注重了學生情感交流的體驗,也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得到尊敬,激勵他們趕上來。
4. 針對四個藝術班學生缺乏自信心的現狀,在藝術班推行“向日葵計劃”,意在指“朝陽班級”“年級重點班級”,給藝術生成功的心理暗示。通過動員大會、級組長任藝術班文化課、學校為藝術班配備優秀師資等方式,激勵學生體會學校的良苦用心,樹立對班級和自己的自信心。
5. 開設“精英俱樂部”,每月一次活動,每次大型考試年級前30名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該俱樂部。開展如“我為讀書狂”“談理想、樹目標”“成功學習經驗交流”“品茗讀書月”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和自豪,更激勵所有學生努力學習,爭取成為精英俱樂部一員。
6. 各種大型活動的激勵參與。如每年的英語文化節、五四晚會、元旦晚會、籃球節、活力運動會等,學生唱主角,班主任和課任老師承擔指導和服務的角色,幫助他們全方位展示自我風采、青春活力。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不僅熱衷于參與,更有體驗成功的熱情和決心,更重要的是他們充分體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加強了對班集體的熱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