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課型” 教學方式是指按復習課本的歸類方法,按教學大綱(考綱)要求把知識分類成:化學基礎知識與理論,元素和化合物,化學計算,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化學實驗等五大部份(單元)進行復習。一種成功的復習方法具體體現在復習過程中對各種關系的處理。根據幾年初中化學總復習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在初三級年度總復習時,我采用了“五課型”教學方式,在探索復習過程中正確處理課本與資料,鉆研教材和練習題的關系問題,收到了與用以往方法不同的效果。
一、正確處理課本教材與資料的關系
初中化學總復習在處理課本與資料關系問題上往往存在著“唯資料”和“唯課本”的兩個極端。根據學生知識基礎極低的實際情況,適當編寫一些復習資料供師生使用,使考生在短期內掌握各學科的最低要求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新課標下的教材使用之后,各地編寫的初中化學復習資料不但有增無減,而且越編越多,迅速形成“唯資料復習”熱。在每年化學中考前4—5個月,課堂上教師講資料,學生學資料,自習課翻的是資料,回家還是背著資料。有些地方,幾乎無人顧及課本,似乎新課一結束,課本的使用也結束了,這是一種企圖走捷徑的方法,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而另一種是“唯課本”復習的極端,在結束新課之后,又按課本逐章逐節的講要點,要求學生按課本逐章逐節的看。直到中考前一個月急劇轉變為用各地的大量題目,讓學生整天埋頭苦練。這種方法的結果,必然是讓學生帶著大量似懂非懂的練習印象進入考場。要徹底改變這兩種極端的復習方式,必須正確認識課本和資料在中考復習中各自的價值。
對課本與資料關系的處理,應該是以中考考試大綱為復習線索,以課本知識匯編教材為主要復習教材,以資料輔導教材為輔助復習教材,兩者科學有機地結合進行。筆者的具體做法是:按復習課本的歸類方法,把教學大綱(考綱)要求歸納為“五課型”:化學基礎知識與理論,元素和化合物,化學計算,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化學實驗等五大部份(單元)。每部分編寫出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提綱,指出提綱中各項內容在課本的“頁碼”。例如:元素和化合物這單元中第一講:空氣 氧氣 氫氣組成原子的微粒,注明看書P6-9, P6-21, P44-58。在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則注明看書P58-60等。每單元的提綱印發給學生后,利用2-3個課時的閱讀課和晚修(或課外)輔導時間指導學生按每個題仔細閱讀教材有關部份。閱讀時,要求對概念、理論的引出,現象的解釋,實驗的操作、現象、結論都想清楚;同時,理解和記憶這些知識。在此基礎上,利用討論課、重難點內容講述課、練習課、評講課對各單元知識展開討論,進行進一步的解題訓練,查漏補缺。在討論課時,要求學生(不看書)對提綱中各個問題認真發表各人的理解,通過交流,尋求到各問題的正確答案。在講述課時,對各單元知識的問題作綜合分析、比較。在練習課時,則訓練學生限時應用及解題能力。通過這些課本與資料的合理有機結合的復習活動,使學生正確理解、記憶大綱等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原子序數1-20號各元素原子結構特點及元素化合價和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制法、用途,以及它們的相互變化規律。掌握各部份知識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較好的知識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筆者認為,現行中學課本是中學化學大綱的具體體現,體現了國家對中學化學教學的具體要求。中學課本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具有使內容編排與青少年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適應的特點。而中考復習資料是將課本主要內容按知識系統進行濃縮歸類,具有將知識轉化和同類知識比較,在知識應用和解題分析方面都作了提高處理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資料在復習中利于掌握主要知識,不利于掌握全面知識;利于歸類記憶,不利于理解記憶;利于死記現成結論,不利于理解結論的來源。因此,要把二者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選擇較好的資料。較好的資料一般都明確指出,牢固掌握教材是搞好復習的基礎。使用復習資料時,要資料與教材(課本)相結合,復習教材是復習資料的前提。“唯資料”復習正是違反了這種原則,其結果是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造成知識面窄、思路窄,對知識理解膚淺或不準確,造成知識模糊,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差。“唯教材”式復習則掌握知識,零散不系統,不能很好綜合分析,會記不會用,解題能力不強。兩種極端的復習,是不能適應中考試題份量大、覆蓋面廣、考查全面(包括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探究各層次)的要求的。
我在所任教的三個教學班進行了教學實驗。有一個班在采用“五課型”復習時注意到課本與資料關系的處理,每部分編寫出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復習提綱,并指出提綱中各項內容在課本的“頁碼”,方便學生對照。這個班的學生基本上能充分利用課本教材和資料進行復習,并且對教材的知識復習掌握得較全面。在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時,平均分遠超另外兩個班近8分,特別是基礎題部分,得分較高。其他兩個班在復習中沒有指出提綱中各項內容在課本的“頁碼”,結果學生大多數放棄了翻看課本,嫌麻煩,只用資料書進行“唯資料”復習。在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時基礎知識分失分嚴重,基礎知識丟三拉四,總是在不應失分的簡單之處忘記正確答題。
總之,化學總復習過程的始終,要緊靠課本,以課本為主,有一本對知識作系統歸類的復習資料(初中化學升學指導)為輔展開教學即可。教材與資料要有機結合,以資料為線索,按線索編提綱,按提綱精讀課本。
二、正確處理鉆研教材與練習題的關系
筆者把化學總復習分為三大復習階段: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課本教材復習,其次利用“五課型”歸類法復習,最后是模擬考試練題復習。學生不但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熟悉各種與中考有關的題型。因此,化學習題不可不做。適當的練習題,不但可幫助知識的鞏固,加深理解,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看書、復習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數,為查漏補缺提供方向。但是練題要十分注意:第一、不要沉入“題海”,讓練題占用完課內、課外時間。第二、教師要做好出題和練題的引導工作,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材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中考新題型特點和教學大綱要求出題,要讓學生從思想上明白練題只是復習的一種方法,它是為理解教材內容并提高解題能力服務的,不能有練題多就可撞上中考題的心理。
通過幾年來中考復習工作實踐的總結,結合今年化學考試的要求,本年度我對初三學生化學復習過程中的第一階段的課本教材復習的練習題全部采用課堂內限時完成的套題練習。第二階段的單元復習期間根據“五課型”教學方式,完成各課型單元復習后引進單元套題。例如:元素和化合物(A、B)兩套題,由易到難分別閉卷測試,兩段的各次檢測均全收全評分,在逐題統計實測難度后發回給學生,在晚修(或課外)化學輔導時間,讓學生自己改錯。再利用講評課,對實測難度0.4以上的題目進行講評,從知識和解題技巧兩方面進行查漏補缺。
由于整個總復習過程的練題均在各單元基礎知識復習后的化學課內限時進行,保證了學生看書復習教材的時間,避免了使學生在漫漫題海中掙扎,并保證了學生對其他科的復習時間,利于學生各科均衡發展。同時,又避免了那種只看教材,不做題,或形式上看了幾遍,而碰到具體習題上又無從下手、抓不住題目的實質、考慮問題片面,不能準確做出解答等復習現象。整個復習過程能夠把看書復習,掌握基礎知識,練題鞏固基礎知識及提高綜合分析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因此,效果是比較好的。任教的三個教學班,練習題均在各單元基礎知識復習后的化學課內限時進行,學生的中考成績比其他同級非任教的六個教學班總體要高一些,而且其他科目的成績也較均衡。經調查,我所任教班的學生認為復習時間充足,可以合理安排其他科目的復習,能照顧到弱科,復習效率高。而其他班很多基礎不夠扎實的學生認為做題做得頭暈,顧此失彼,中考時各科成績不平衡。這樣,影響了升學,也沒把各學科基礎打均衡,影響在高一級學校的學習。
“五課型”化學中考復習法在學校開展已經有多年了,該實驗給學校的教學工作注入了勃勃生機。“五課型”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使同學們圓了快樂化學復習之夢。通過對學生日常觀察與問卷調查,98%以上的學生對學習化學感興趣,樂于上化學課,樂于看課外書;92%以上的同學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把自己看作是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推動了化學整體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在當年中考中,初三有一個班52人參加高中升學考試,其中48人被錄取,并有26名學生考入重點高中,錄取比例為全市平均數的2.3倍。其中參考的化學科優秀率為全市第一名,創中考成績之最。通過“五課型”的復習方法,該班有一位第一學期化學期末考試只考了70分的同學,2006年中考竟考了96分,成績名列全級第一,進步神速。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