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李清照的兩首詞,文章就相同意象的使用進行文本細讀,從組合方式角度探討不同意象組合造成的不同意境。
關鍵詞:意象 意境 品析
在宋詞的文化長廊中,李清照是一朵奇葩。她的人生經歷令后人嘆惋,但她在文學上的造詣卻讓后人嘆賞不已。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選取了她的《醉花陰》與《聲聲慢》兩首詞,就可見她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編者選擇《醉花陰》而未選擇影響更廣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我想除其中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外,此詞在意象的使用上與《聲聲慢》在意象的使用上有許多相同點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作為可資比較的兩首詞,品讀意象,進而品析意境應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意象是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也說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是詩人內心情感結構的審美化表現。詩人的情感結構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修養、審美意識等因素構成。意象是詩人創造意境的手段、方法。在意象和意境中,由于“意”的不同,即使“象”相同,意境也是各異。也就是說,在同類的詩作中,描寫的是同一個意象,由于主體感情不同,其產生的意境也不同。本文將就《醉花陰》與《聲聲慢》兩首詞進行具體探討。
兩首詞都使用了相同的意象:黃花、風、酒、黃昏。意象相同但表達的情感不同,創造的意境也不同。《醉花陰》是詞人早年作品,詞人與丈夫趙明誠夫妻恩愛、志趣相投。時逢重陽佳節,秋高氣爽,景色宜人。這一天,應是家人團聚,親友相逢,佩茱萸,飲菊花酒,可詞人卻與丈夫兩地分離。重九佩茱萸,飲菊花酒這種風俗從漢代就有記載,后在文人中廣泛流行。《西京雜記》卷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唐孟浩然《過故人莊》云:“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兩句使用“酒”“黃昏”“東籬”意象。細加品析,我們可感受詞人內心的相思之情。古人有借“酒”的意象來消愁之意,李白詩云“舉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醉花陰》中,詞人也用到酒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愁緒,可這種愁只是單純的思夫之愁。“東籬”暗用陶淵明的典故,借菊花表現詞人品格的高潔、孤傲。“暗香盈袖”化用古詩十九首詩句“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委婉含蓄地表達出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給人的視覺形象已是“憔悴損”,凋零、枯萎,不復充滿生機,且與前文的“寒”字暗合。如今再也沒有人來采摘,使詞人想起過去的幸福生活,細捻菊瓣,含情相對。場景和諧而溫馨。可冰冷的現實卻是國破、家亡、夫死,孤苦一個人,內心凄涼、苦楚之情非外人能夠體會。詞人也飲酒,酒只會使她內心的凄楚之情更加淤積,不可化解。
“黃昏”是時間詞,古人常借這一詞語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對于游子、思婦而言,黃昏是最讓他們不堪忍受的,因為,已近黃昏說明一天即將結束,倦鳥亦會歸巢,可他們卻身心無托。如劉方平的《宮怨》:“紗窗日落漸黃昏。”韋莊的《小重山》:“颙情立,宮殿欲黃昏。”司空圖《酒泉子》:“黃昏把酒祝東風。”馮延巳《清平樂》:“黃昏獨倚欄桿。”《醉花陰》中,“黃昏”意象的使用與典故連用,表達清寂的意境,《聲聲慢》中,“黃昏”意象則與表達愁緒意象相組合。美學家布洛克說:“把一個檸檬放在一個橘子旁邊,它們便不再是一個檸檬和一個橘子了,而變成了水果。”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藝術作品中形式與內容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特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意象從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而來即含“寂寞”“孤寂”之意。“細雨”亦給人愁思如“絲”之感。綿綿秋雨下的人內心凄楚。詞意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這種意象的并置具有強大的沖擊力,表達出詞人內心無以宣泄的孤寂凄楚之情。另外,兩首詞還都使用了“風”的意象。“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風是季節的象征、時間的化身。風卷珠簾,凸顯的是簾子后面“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詞人形象。而“怎敵他晚來風急”之“風”不僅是自然界的秋風,更融匯了政治、社會的內容。
布洛克說:“詩的獨特意義完全來自于它的各個部分和各個部分之間的獨特結合方式。雖然理解其中每件事物之一般意義時所需要的那種普通經驗不可缺少,但它的意義主要還是來自于其中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醉花陰》與《聲聲慢》都使用了相同的意象,可意象的組合方式不一樣,意境也相去萬里。《醉花陰》中“黃花”與“東籬”“酒”“黃昏”意象連用,營造了一種清新、寂靜的意境。《聲聲慢》中“黃花”意象與“急風”“梧桐”“細雨”等意象連用,營造了一種凄慘、悲涼的意境。
參考文獻:
[1]周汝昌等.唐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2]滕守堯譯.B.G.布洛克.美學新解[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