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是思考課堂教學的一種工具,它用一組精心安排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幾個主要的變量來解釋課堂教學的師生活動,通過師生活動的內容、方式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科的教學,音樂課的教學結構自當追求藝術的設計。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須有一定的藝術結構。面對這個不斷發展的社會,人們的思維模式在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魅力正在減弱,在課堂中,教師開始注意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不再是滿堂灌,而學生也在樂意接受著這種漸變。
一、創設藝術空間,讓音樂教室充滿藝術美
音樂教室是學生在校內學習音樂的主要場所。音樂教室的布置是否具有藝術性,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首先,在音樂室的四壁可以掛一些印刷精美的音樂圖片,如:中外音樂家掛圖、中外樂器形制簡圖、歌舞劇的經典劇照、中外名曲曲目簡表等,營造一種典雅的藝術氛圍,讓學生一進教室就如進入了藝術的殿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另外,傳統的座位組合限制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和交流。在平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以六人到十人為一組,各組以口字形排列在教室四處,而在學生表演或進行合唱、器樂排練時,可以組合成各種不同的格局。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上課時的討論交流和表演創作,又打破了音樂教室一成不變的格局。
二、營造氛圍,創設情境
英國人柏西·布克在《音樂心理學》一書中寫到:“一名教師,你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去創造一種吸引力?!弊鳛閷徝阑顒又袑徝揽腕w的實踐環境,應當具有美的感染力、吸引力;良好的實踐環境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實踐的興趣,產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因此在電腦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電腦的多媒體輔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結合教材進行“情境”教學。融情入境,情境交融,使學生置身于教學所需的意境中,結合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音樂審美活動。
例如:在《音樂與民族樂器》一課中,我以“韓熙載夜宴圖”為背景畫,揭示出課題,樂器演奏的精美畫面,使學生獲得了視覺的享受和滿足,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在上課伊始,就被引入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氛圍,并感受到民族音樂的悠久歷史。
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心靈上得到啟迪。營造美的氛圍,創設美的意境,不僅強烈的吸引著學生審美的注意力,激發了美的情感體驗,也使欣賞更為主動、投入和有效。
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學生對一件事物感興趣之后,他們就會加倍地去學、去感受。同時,如果不斷地調整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就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還是很強的,學生最擅長及喜愛的就是表演音樂課本劇。這類音樂課本劇可分兩種,一種是根據敘事歌曲的內容改編的音樂課本劇,它有簡單的情節,少量的對話,并以敘事的歌曲為背景。如高中音樂欣賞中的歌曲《魔王》,學生可以根據歌曲分成三個角色進行表演(配上歌曲的演唱)。通過表演,學生體會到伴奏起到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另一種是音樂啞劇,這些多是有情節的音樂欣賞作品改編而成,比如韋伯的《邀舞》,請同學分小組討論劇本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學生對樂曲有了深刻的認識,課后的思考題也迎刃而解。通過編課本劇,學生對音樂的注意力加強了,理解也深刻了,提高了他們的想象力以及協作能力。
教師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要對每個班級學生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比如,哪些學生會什么樂器,哪些學生會舞蹈,哪些學生特別喜愛唱歌,這樣教師可以有的放失地邀請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展示他們的才華。
通過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以上幾個方面在教學實施中,確實起到了吸引注意力,喚起求知欲,活躍思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音樂欣賞活動更為積極、有效,促進了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但這些還只是我短暫的教學生涯中初步的探索,相信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著我去發掘。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