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一門教育學科,而數學新授課約占課堂教學時數的80%,數學的學習,課堂是主戰場,高效的課內練習,會對數學的學習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搞好數學新授課的課內練習是提高數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一堂成功的新授課,課內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課內練習的數量不足或質量不高,會嚴重影響學生知識的達成度。學生從教師和課本那里接受的信息,必須進行篩選、重組、濃縮等,然后轉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上去,才會內化為他們自身的東西。
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和教學規律的限制,一般情況下每節課的練習時間大約為十五到二十分鐘,題量太少,影響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及基本功的訓練;題目太多太長,學生做不完,教師無法當堂訂正結果,致使學生對所做題目的正誤不清,教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心中沒數,還會使學生產生見題生“厭”,做題生“怕”的不良情緒。因此設計課內練習時都應保證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完,使他們在“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這一角度上,產生一定的成功喜悅感。具體對策是:
1.前置練習題目設計必須充分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服務,同時安排復習,一方面,溫故知新,為知識遷移了作準備;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了心理基礎,促使他們更有信心學好新課。要使學生能夠在見到題目后,立刻聯想到該題考查的是這節課中的那個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向學習目標邁進,體現出目標教學的激勵機制。一般情況下,課本中的練習可直接采用,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改編或自編過渡題、聯系題和延伸題,以達到循序漸進,鞏固和消化所學的新知識的目的。
2.課內達標練習題的設計要以學生的能力為基礎。一般情況下它所涉及的知識面不宜過寬,運算量不宜過大,綜合性不要很強,在練習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要緊扣教材,根據教學要求,圍繞教學重點,抓住關鍵,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強化訓練,以實現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形成能力之目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種教學資源。”初中數學教學無法回避學生的個體差異,必須正視這種差異,利用這種差異。對后進生可提出較淺顯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其信心。對程度好的學生可適量提供難度較大的練習,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刺激他們的進取精神。通過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解答思考的方法,突破教學之難點。使新知識明朗化,更新了學生原有知識的認識結構。
3.課內發展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和內容要富于變化。這種練習主要出現在新授課的后幾個課時中,是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規律后設計的。同種題型結構的群體,在難易程度上分解為不同層次、不同坡度,體現出對學生認識的不同要求與不同發展能力的練習。這種練習的要求不是停留在某個階段上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學情與練習層次的變化逐步發展和提高的。練習設計要避免過多的簡單重復性操作,必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練習量的大小和練習的層次感等因素,從而改變低效課堂的現狀。
課內練習是一條主要的信息反饋渠道,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教學,能使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問題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驗到探究成功的樂趣,享受到學習新知的快樂。顯然,由于實現了練習設計的優化,定能促成教學目標的完成。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有限公司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