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格言》雜志上看到一則很有啟發意義的小故事,是說一句名言的來歷的始末。“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其實后邊還有半句,“這百分之一的靈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了解前半句,后天努力的重要,而忽略先天才能的差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明白這個規律,看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回過頭來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在班級授課模式的課堂上,基本上是用一個教學設計面對全體學生。我們知道,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和知識面的不同,面對同一篇課文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讀后收獲是不盡相同的。作為教師應將這種體驗進行梳理和引導。因此,教師要改變認識,應該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鼓勵他們動起來,把這種個體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展開討論。這樣就可以達到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全面立體式地對文本進行解讀學習;另一方面,可以使所有學生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有討論,有爭議的學習,可以最大潛質地開發教材,使文本教材與學生生活相接觸;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養成會思考的好習慣。
這種承認學生個體差異能力的思想轉變到教學中,該怎樣體現呢?在教學預設中要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導學設計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同的程度學生會有怎樣的認知,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朝什么方向進行引導,如進行《木蘭詩》教學時有這樣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對詩的各段進行歸納概括,用四個字進行概括,句式不限。概括和概括后有什么意義。由于學生程度不同,有的可以概括出來,有的個別段落概括不出來,概括出來的質量也不一樣,有的精煉,有的不那么準確,能夠把各段概括出來的意義是什么呢?對詩歌的大意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可以指導學生根據這個概括出的提綱記憶背誦,背起來這首詩更容易。學生或許思考不到這一個嘗試,當然,教師可以進行指導點撥,教學預設中,讓概括出段意的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可以選出較為優秀的答案在班內進行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思考交流的機會,而且都得到了尊重,達到了互助提高的目的。
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并且放到足夠尊重的地位上去,從根本上避開學生能力的“一刀切”現象,開挖不同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做整個課堂就充滿了生機,學生就愿意學習語文。
另外,改變傳統的教師思維模式,教師思考優于學生思考的定勢。由于受個人的愛好、經歷、知識面等各方面的限制,有些時候,學生的思考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比教師還要優秀,這時候,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充分肯定學生的思考,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把自己放到課堂中去,是一個與學生個體能力有區別的課堂參與者,充分享受語文帶來的快樂,感受語文的魅力。這種思維定位會使學生極受鼓舞。平等和諧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出來,這是教師個體差異與學生個體差異的有機結合。
還有,學生個體差異與文本的解讀。針對個體差異的思考,除去學生個體差異,教師的個體差異之外,還會引起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差異。由于學生的個體不同,對閱讀同一篇文章也會有不同的情感,這是肯定的,那么如何看待文本所引起的差異就要正確地引導,顯現教師的作用了。文本是什么,是例子,是學生學著說話、寫文章的例子。這里面包含兩個方面的學習:語文技法的學習,感悟表達的學習。而文本作者只是想著表達,寫作時或許不受太多的限制,完全是憑著自己的積累,率性而為。作為教材呈現給讀者時,會產生共鳴,里面肯定會有共性的東西,當然,學生讀后也一定會產生個性的東西,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把個性展現出來,用理性去進行疏導。根據文本的信息,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般的滋潤,以大家熟知的《背影》解讀來談這個問題,遵守交通規則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不是文本所應關注的問題,給學生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完全應該淡化,就取舍問題而言,這是一個舍棄的話題。跳過這個話題,而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深層情感問題。在進行引導時要把握住深淺,保護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個體閱讀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就變成了雙向的交流,而非單向的教師流向學生,從而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研究是一個很寬廣的領域,這里面是有規律可循的,包括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規律,在不斷地探索中,應該去發現規律,改進語文教學。個體差異與語文教學引發的思考,可能還有更值得注意的問題,那就讓我們一道去探索和總結。
作者單位:河南省范縣新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