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詠雪,是千古文人雅士共同的主題,此類詩文自然數不勝數。咱們現在比賽一下,看誰積累的詠雪名句多。(以小組為單位競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雪的文章。就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一品《湖心亭看雪》。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
以詠雪名句的競賽導入課文,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對學習《湖心亭看雪》的期待?!熬妥屛覀儾饺霃堘返氖澜?,去品一品《湖心亭看雪》”一句,更讓我們有理由確信,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順理成章應是讀文章、品文章了。然而,接下來這位教師卻插入了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使得原本精彩的導入變得低效或無效了。
作者及背景介紹能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古詩文及一些散文的教學中,是經常要作這樣的介紹的。那么,作者及背景介紹究竟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呈現出來較好呢?我認為可有這樣幾種方法:
1.創設情境法
在課程一開始就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有一位教師是這樣開始《紙船》教學的:
在調查的基礎上,請一學生講他熟知的一個高年級學生接到赴國外留學通知時的高興狀,然后問:“如果我告訴你,有一個學生接到留學通知,在赴國外的途中,淚流滿面,你覺得可能嗎?”得到“不可能”“做作”甚至“矯情”的回答后,教師出示幻燈圖片(1923年,冰心坐大郵船赴美流淚折紙船)并問:她為何要流淚呢?
這位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接到赴國外留學通知”這樣一個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巧妙地引出并介紹了冰心寫作此詩的有關背景。雖然話語不多,但與學生自身感受反差較大,所以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應該是很深刻的。而其中“在赴國外的途中,淚流滿面,你覺得可能嗎?”“她為何要流淚呢?”這樣的設問,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后面課文的學習以及主旨的把握作了鋪墊。
2.開門見山法
有些課文,作者與背景介紹不是十分重要,或者學生已經有所了解,此時,教師可以考慮向學生作簡要介紹,也可在導語中一帶而過。如有位教師教學《端午的鴨蛋》時的導入語: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民族眾多,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他為什么偏偏挑選鴨蛋來寫呢?在敘寫過程中作者又帶有一種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欣賞汪曾祺筆下的風俗小品文《端午的鴨蛋》。
因為端午節眾所周知,所以就沒有必要做過多的介紹。這位教師選擇了放在導語中作簡要介紹,既讓學生有了一個知識回顧的過程,又不至于浪費太多的時間,同時也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3.設置疑問法
有時,教師可以先教課文,然后選擇恰當的時機拋出問題,引出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如筆者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的一個片斷: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最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詞語。(“閑”)說說文中都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蘇軾的“閑”。
(2)蘇軾為什么會如此之“閑”呢?如果在教學課文之前就直接向學生介紹蘇軾寫作本文的有關背景,學生大多印象不會太深。所以我事先只是讓學生回去查找有關資料,但并不急于講。等學生領會了蘇軾的心境,并能在文中找出具體的句子加以分析時,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蘇軾為什么會如此之‘閑’呢?”這個問題。而課堂中拋出一些稍有難度的問題,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學生會積極思考,并努力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那么課前所查資料自然也就用上了。
4.拓展延伸法
有位教師在教學《岳陽樓記》時則是把有關介紹放在課文內容學完之后:
(交流范仲淹的政績或談談對“與民同憂樂”的看法,進而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體會課文的立意美。)
課文中,作者將古仁人與遷客騷人的心情對比,抒發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抱負。范仲淹是這樣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請同學們交流你所知道的或搜集到的范仲淹政績。
(多媒體出示范仲淹的政績,如范公堤等圖片及置義田、設義莊等文字。)
這位教師沒有像通常情況那樣一開始就讓學生查找、交流有關背景資料,而是在學完課文之后,讓學生交流所知道的或搜集到的范仲淹的政績,旨在使學生進一步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從而對作者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對課文內容也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當然,不管采用哪種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作家及有關背景,然后根據自身的生活經歷、情感方式、思維習慣等,設身處地地去仔細體味、揣摩作者創作時的感情脈絡,進而最大限度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內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三山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