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墻基打在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七至九年級的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墻基在裂縫”。誠如斯言,各科教學要求基本是一刀切,不符合學生的差異性特點。語文學科中也相當普遍地存在著脫離學生最近發展區,“趕鴨子上架,強行蓋樓”,卻不去關注、加固地基的現象。
一、差別化教學的必要性及理論基礎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通過學習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同一時期,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同。同一學生在不同時期的最近發展區也不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帶有難度但通過思考可以解決的問題,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跨越其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發展層次。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學生之間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學習基礎。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上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分化現象。在初中階段如果繼續實行班級整體一個目標的大一統教學方式,則只會進一步分化學生的學習層次,讓“優者錦上添花,難者雪上加霜”。教育給我們一雙眼睛,我們用它發現自我,尋找“真、善、美”。但現實中的這種“馬太效應”式的結果顯然與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
二、實施語文學科差別化教學探索
我把七年級一個班37名學生進行分組測試,測試項目為語音及漢字書寫、詞語運用、句子仿寫等。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按知識水平層次分組,進行差別化教學。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但在班級授課制下,不可能單獨教授,只能進行有限度的因勢利導。故把37位同學按語文知識水平強弱分成4組。前三組各9人,第四組10人。其中第四組10人,據調查其中有6人在小學時已經被定義為“弱智”或者“頑劣”學生,基本游離于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語文知識水平非常弱。比如“ɑng、eng、ing、ong、un、ün”之類的韻母都經常區分不清,書寫上基本處于臨摹階段,很難進行正常的語文學習。第三組與第四組類似,只能進行基本的語文學習活動,但比第四組稍強一些,但該組與正常的語文學習還有一些距離。第二組基本能進行正常的語文學習活動,第一組與第二組區別不是太大,相對地更加能勝任學習活動,并能較好的進行自學和交流。
通過兩周的分組教學,進行差別化引導,第四、三兩組在語音及詞語的領會、運用上進步比較明顯。第二、一兩組自學與指導相結合,學習過程進展比較穩定、有序。不同組別學習的內容、方式均不完全相同。通過四周的分組教學,同組別中有差別地進行分別指導,第四、三兩組有很大進步,在語音、語義的領會運用,書寫與閱讀速度等方面基本達標。第二、一兩組自學與指導相結合,學習過程進展比較穩定、有序。通過這一周期的差別化教學,學生在總體上基本達到接受七年級課程的水平,原來比較優秀的學生在自學能力及合作精神上也有一定的提高。
第二階段:打亂知識水平層次分組,進行差別化教學。
義務教育語境下,應當倡導素質教育而非精英選拔教育,應當全面發展學生的智力、人格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教育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合作、教學生相助的相處之道。基于此,把學生分成7組。第一組與第七組為6人,其余5組各5人。原分組中第一組9位成員進入7個組別,擔任組長。每組成員均有學習能力高低者。在前一周期的分組學習基礎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學習七年級語文課程的條件,在此周期內主要開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的學習活動。
1.實行小組捆綁式評比
組長不僅要分工還要負責整體任務的最后把關,這對于訓練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小組對外是整體參與積分評定的,每個成員的工作都會最終影響到整體的成績,所以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也“被迫”地被調動起來。組長有時變成教師的角色,主動幫助任務落后的同學,這不僅僅是學習的事情,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
對于出色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知識、智力水平已經超過平均水準。教科書上的東西有時過于簡單,而對全體學生的要求在他們看來有些低。老師應當對這部分學生鼓勵、誘導,讓他們在興趣所在的方向和領域內自己去探索,并定期通過板報、墻報等向大家展示、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對分組差別化教學探索的分析及
思考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小班化教學提供一種理論分析的平臺與基礎,我們要找準每一位學生的具體階段的“最近發展區”,對學生進行分層優化目標,制訂出符合每組甚至每個學生的具體解決辦法,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他們在學習中停滯不前的問題。其中重要的作法是,通過觀察、檢測、分析、深入的交流,從根本上獲取其學習能力水平等相關信息。
目前一切比較順利,但單一的形式使用超過一定周期,會使學生的刺激大大減弱。所以我們必須不斷探索,不斷以新的形式與內容讓學生感到新鮮、樂學。否則,一成不變的固化形式又成為學生新的桎梏與枷鎖。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泇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