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而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處理好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的關系,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和研究的。新課標和新教材關注重視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非由此而輕視課堂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教育價值。
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無疑它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強調“用教材來教”,而不是像以往一樣“教教材”,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體現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包括開發主體的多樣化,載體形式的多樣化等等。絕對不能把教科書當做圣經一樣來解讀,今天的教材已經不僅僅是學生書桌上的書本。那么怎樣創造性地利用好這個資源呢?
一、抓住生活時機,挖掘教材
一天上午,我正準備上第四節課,可天氣突然變臉,天色整個地暗了下來。我走進教室,看見孩子們都因這天氣的變化而焦躁不安,個個朝向窗外,議論紛紛,情緒異常激動。我想:這不正是讓孩子們觀察下雨前,天氣變化的最佳時機?過幾天,就要學習《要下雨了》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我還正愁著,怎么布置課前預習,這不正是天時、地利嗎?于是,我停下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孩子們透過窗戶觀察天氣的變化,孩子們興趣盎然。仔細觀察之后,我讓他們互談所見、所感。有了這樣的直觀感受,孩子們的說話欲望得到了釋放。
有了這樣的課前“預習”,上起課來也就輕松、有趣了許多。課上,我先讓他們回憶要下雨前天氣的變化,孩子們的語言生動形象,并抓住了要下雨前天氣變化的主要特征。這些對于理解課文內容有了很大的幫助。《要下雨了》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一群小動物,而小動物是孩子們最親近的朋友,我又告訴孩子們,除了你們說到的那些變化之外,要下雨前,小動物們也開始忙著呢!他們忙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這話讓孩子瞬間從已知變為未知,孩子們蠢蠢欲動,都急著想讀讀課文。你們看,這樣的根據實際大膽地調整教材順序,活用教材,不正讓學生的學習由抽象變為形象、由被動變為主動嗎!
二、利用課文插圖,挖掘教材
對教材我們要吃透編者的意圖,唯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主陣地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還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和見解,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而課文插圖,就是我們教師的好幫手。
《荷葉圓圓》一課的插圖就是一幅緊密聯系課文內容,生動的池塘荷葉圖。而在圖上還有三個坐在岸邊的小朋友。這個地方許多老師在教學時很容易將它忽略。教學時,我充分利用這一細節,對學生說:“這圓圓的荷葉不僅給小伙伴們帶來了快樂,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你瞧!這三位小朋友坐在岸邊看著荷葉,正說著荷葉是自己的什么呢?請你猜猜!”孩子們眼睛一亮,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荷葉是我的水杯,喝到的水又清又甜。”“荷葉是我的美食伴侶,荷葉包飯多香呀!”“荷葉是我的報信員,她告訴我夏天來了。”孩子們這么多生動、有趣的話語,都來自課文插圖中三個不起眼的人物。
三、大膽補充內容,挖掘教材
葉老早就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地鞏固、提高。
我在課改學習中,就聽到這樣一節好課。這位資深的教師在教學中,在課題上“做文章”,從課題入手,補充教材,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
《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教師從“胖”字入手,導出胖對瘦,接著讓幾位小朋友上講臺,展示自己的小手,讓孩子們說說這些都是怎樣的一雙雙小手。有“瘦弱的小手、白白的小手、小小的手……”這時,教師舉起自己的手問:“這是怎樣的一雙手呢?”孩子們齊聲到:“大大的小手。”這時教師重復到:“大大的──小手,既是大大的,又怎么會是小手呢?”孩子們恍然大悟,應該是“大大的手”才對。手的作用可大了,你的小手可以做什么?你的小手做了這么多的事,可用一個什么詞來說說你的手呢?“勤勞的小手”……
我們可以看到,教師這樣有心的引導,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很好的補充了教材,豐富了教材內容,同時又幫助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這比教師讓學生做枯燥的文字訓練題生動、有趣的多。
四、拓展延伸內容,挖掘教材
教材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們要以教材為藍本,開發新的課程資源,使語文向課外拓展延伸。如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小語一年級下冊是圍繞專題組織內容。課文的第一組是圍繞“美麗的春天”,該組把各項內容完整地組合成一個有機體。學習了這組課文之后,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能僅局限在課本里,而要作課外延伸。教師可讓孩子們去尋找與春天有關的內容,如詩詞、歌曲、圖片、文章。學習語文是一項綜合性實踐活動,語文學科要與其他學科溝通。當學生走進生活查找了許多有關春天的資料。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可以“春天的故事”為主題舉行班會。如:“我會唱春天的歌”“我會背春天的詩”“我會跳春天的舞”“我會畫春天的畫”“我會講春天的故事”……還可以讓學生尋找春天:“春天來了,我要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春耕的?”“春天來了,我們周圍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唱、跳、背、畫、講、看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觀,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的。
古人朱熹曾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教師正要做源頭活水的開掘者,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涌露無窮的源泉。
作者單位:河南省寧陵縣新世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