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在一起后,教學效果很好,創意新穎,具有探究意識。讓學生手、腦并用,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關鍵詞:實驗教學 教學啟示 新課標
教有常法,但教無定法。只有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適應學生的學習規律,才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方式才能稱為優秀的教法。
蘇科版第六章第三節《物質的密度》是本章的重點,更是難點,而且和后面的力學部分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物理教學參考中,建議是安排一個教時,但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現在農村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認為采用一個教時明顯不夠,所以思考后把這節內容改為兩教時完成,并把這兩教時放在一起上,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我把這節課教學的簡單過程、教后收獲和啟示總結一下,與大家共勉。
一、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體驗科學探究所帶來的樂趣。
2.通過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性質。
3.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4.測量一些固體或液體的密度,了解常見密度的大小。
二、教學準備
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鋁塊各一,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各一,體積和質量都不相同的銅塊各一,水,酒精,燒杯,天平(含砝碼),細線,刻度尺,量筒,正方形木塊一塊等。
三、教學過程
1.故事引入,腦筋急轉彎。一千克的鐵和一千克的棉花哪個質量大?(在一部分學生的提示下大家都說質量一樣大)實際上是什么不同?(體積不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一種物質是鐵,一種物質是棉花,物質的種類不同)(學生朦朧地產生了體積質量和物質的種類有關的想法)
2.學生仔細觀察實驗桌上擺放的實驗器材(銅塊、鋁塊、木塊、水和酒精),有什么物理量相同,有什么物理量不同?為什么?
3.學生可以猜想,可以討論,可以在討論的基礎上通過實驗驗證。教師巡視,提示實驗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確,個別指導討論,總結規律及實驗操作的正確方法。
4.教師收集學生討論、總結的內容,并應用列表的方法出示在投影上。
5.學生總結規律,比一比哪組總結的規律好。通過學生總結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鋁塊體積是不同的,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質量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物質的種類不同,那么同種物質又有什么規律呢?學生討論后得出:同種物質質量越大,其體積就越大,體積越大,質量就越大,同種物質質量與其體積成正比,教師進一步引導同種物質與體積之比應該是什么?學生回答是比例常數。這種常數的作用是什么?確定物質的種類。教師引導得出,我們把確定物質的種類的物理量叫物質的密度,因此物質的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6.學生自學教材有關內容,并進一步掌握公式、單位,學習查密度表,隨后教師提問:“大家學習了物質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同學體會到什么?”讓學生在總結、自習的基礎上加強知識的整理及知識結構的建立。
7.教師利用幻燈片出示練習題讓學生練習鞏固“我們學習了物質密度,大家知道要測量出物質密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測量這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器材?又采用怎樣的實驗步驟?”小組討論、小組間交流,然后一起動手行動起來。然后讓學生總結實驗過程,談論自己的感受。教師通過聽取學生的討論、學生回答的問題;觀察學生實驗、學生的練習題、學生的表情神態以及課后調查可以知道學生對這一課的滿意程度極高,學生一直快樂地討論、輕松地實驗、愉快地汲取知識,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教后收獲和啟示
1.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銅塊、鋁塊等并分析比較不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原因,然后進行猜想。隨后利用實驗驗證,再次分析、總結規律,利用物質密度的原理又進行實驗測量,遵循了物理學探究的規律:觀察—猜想—實驗驗證—分析總結—討論應用,學生學習了物理學探究的規律,并無形中應用了物理學探究的規律;并體驗了物理實驗的必要性和應用的重要性。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學生初步探究的能力。
2.在實驗、探究中,教師明確了觀察的目的,即同組的銅塊和鋁塊、不同組的銅塊和鋁塊間體積和質量有何異同?同學們應用了對比觀察法、順序觀察法、重點觀察法、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的觀察法,這些都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學生科學的觀察態度,使學生逐步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
3.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疑問進而解決問題,通過學生間討論、交流、合作實驗,教師參與討論,促使實驗課堂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面,學生手、腦并用,視覺、聽覺、觸覺多器官參與,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整個課堂有張有弛地有序進行。教學過程通過各種信息和觀念進行加工和轉換使學生不是死記硬背概念、公式、步驟等片面零碎的知識點,而是讓學生獲得整體性、過程性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
4.學生在實驗中有的測體積,有的測質量……相互合作中使學生形成了合作的意識,體會了合作的意義,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培養了學生團結進取、尊重他人等優良品質。
5.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后,通過實驗驗證并應用測量物質的密度,理論猜想、探究、學習與科學實驗相結合;學習與應用、發展相結合,不僅使學生鞏固了知識點,同時同學完成了實驗,接受了知識,體驗了成就感,還培養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6.學生討論、交流、思考、總結、回憶一系列的活動,使之學習了學習方法。比如,學生在認識密度時,利用速度的知識遷移,總結了密度的計算公式、密度的單位等,提高了學習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品質。
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參與學生的討論,聽取學生的回答,觀察學生的動手實驗,及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透視了學生的學習心理,發現了學生的愛好和學生的潛力,對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也體驗了探究教學的樂趣,認清了自己的不足及長處,激勵了自己堅持走創新的教學之路。
8.課時少是我們在物理探究性教學中經常碰到的問題。有資料表明,進行一節探究性課堂教學所需的時間是相同內容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的1.5倍左右。比如,我把這節課的內容分為兩節課完成,并把它們放在一起,不僅解決了時間不夠的問題,而且還保證每個環節都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完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有一種自己是知識“發現者”的感覺。另外,俗話說“趁熱打鐵”,這樣把兩節課放在一起上,還能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不間斷的、交替的亢奮狀態,會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使平時感覺晦澀、難懂的一節課現在變得淺顯、易懂了。
筆者認為這一節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商榷和探究,比如,這是兩節課結合在一起進行的教學,如果是一節課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把師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克服阻礙學生創新、探究的因素;如何改進評價學生學習的體系,從而發現每個學生,評價每個學生;如何進一步體現關注每個學生、體現層次教學等等。
參考文獻:
[1]許國梁.中學物理教材教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5.
[2]林為炎.研究性學習的探討:物理教學[J].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7)
作者簡介:狄開崢,男,1971年生。1993年畢業于徐州師范學院物理專業。2004~2008在徐州師范大學進修學習,獲學士學位。畢業至今一直從事物理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江蘇沛縣張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