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如果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而課外閱讀是落實這一指導思想的重要形式。但是,怎樣才能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呢?筆者認為,教師要加強組織指導,特別要注意課外閱讀中的“三忌”。
一、忌“濫”
小學生對讀物的選取,往往只求趣味,不加選擇。像這樣一味的“濫”讀,極大地影響了閱讀的效果。
要克服“濫”讀,教師必須有計劃地組織課外閱讀活動,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以書籍來源和需要而定,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
1.貼近學生實際,依據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推薦讀物。例如,低年級學生普遍對色彩鮮艷、配有圖畫的讀物感興趣,教師就向學生推薦配有拼音和漢字的彩圖讀物。中、高年級的學生,知識和能力隨之提高,教師就應向學生推薦多種體裁的讀物,像童話、寓言、詩歌、記敘文和科普作品等。
2.以課內帶課外,配合閱讀教學,推薦讀物,充實閱讀的內容。如教了《少年閏土》,再去讀魯迅的《故鄉》;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推薦閱讀《安徒生童話》,使學生了解原著的全貌或同一作者作品的風格,初步培養其鑒賞能力。
二、忌“浮”
“浮”讀,就是泛泛而讀,浮光掠影,讀不得法。針對“浮”讀的弊端,采用讀、思、講、寫的方法,可以收到較好的閱讀效果。
讀:要學生學會粗讀,又要能夠細讀。粗讀,要學生對內容能有基本的理解,還要他們盡量看得快、想得快,初步掌握速讀的方法。細讀,要求在粗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對重點的章節或精彩的段落,反復誦讀,領會感情。
思:要學生邊讀邊想,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深度。教師引導學生讀一篇文章時,要想故事內容和思蘊含蓄的感情。有些文章還要理清結構,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描寫事物的。
講:通過課外閱讀交流會、評議等活動,讓學生各自講閱讀所得,介紹好書、好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把閱讀中遇到疑難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
寫:重在語言積累,鞏固閱讀成果,培養邊讀邊記的習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讀物,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指導學生寫簡單的讀書筆記。
三、忌“虛”
“虛”,就是無實際效果的課外閱讀組織活動。表面上教師似乎也在重視對課外閱讀組織指導,其實效果不佳。由于課堂教學中的多講濫練,造成語文練習太多。練習冊、習題集、單元練、周周測,學生一天到晚忙于應付作業,大量時間和精力束縛在機械、繁瑣的練習上,已經苦不堪言,哪能留有時間用于自己讀書、自己揣摩呢?教師即使推薦了再好的讀物,學生也無暇顧及。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水縣文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