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有效的積累體系,使學生易于表達
目前中學生寫作最大的困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作文,大腦一片空白,無話可說,無從下筆,不知寫什么。究其原因是平時缺少積累,沒有材料。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無米之炊”的困惑,就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積累材料的好習慣。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積累。
1.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就生動地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引導學生投身生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從“我”“我與學校”“我與家庭”“我與社會”四大方面入手寫隨筆、日記、感悟,把日常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用文字記錄下來,把自己思想感情的歷程記錄下來,著重記錄閃光的、美的、有感悟的精彩片段。然后把這些片段分成家庭瑣事、友情傳遞、美麗一瞬、世事雜感、新聞點擊、人生感悟等幾個專欄分類積存起來,日積月累就會成為一筆豐富的寫作材料。
2.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整合教材
語文課本是寫作教學最有效的資源之一。如果對教材內容,對相關篇目適當整合,那么學生的作文素材庫就會更加充實起來。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關注文本內容與作文素材的關系,整合教材中的內容,不斷反思、加工,甚至模仿。例如,教材中有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寫景散文整合在一起。再引導學生調動平時的材料積累和生活經驗,那么有關寫景題材的作文,學生寫起來就不會覺得“無米之炊”,就會較容易、較自然地寫出來。
3.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營養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來自學生深厚的文學修養和扎實的文字功底,來自于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自于學生豐富的知識積累、語言積累、思想積累等,而積累一部分來自于生活,對于學生來說大部分來自于閱讀。除了課本之外,給學生介紹一些課外讀物,如《讀者》《青年文摘》《名作欣賞》等,要求學生每周最少做三份閱讀積累卡,每學期閱讀兩部名著,給閱讀作品寫一篇讀書筆記。定期舉行閱讀成果展示,如:閱讀交流課、文學經典朗誦比賽、優秀讀書筆記展覽等。這樣,學生一方面在耳濡目染下培養語感,積累寫作素材,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用心體味語言的精妙之處。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
通過多方面引導,構建有效的積累體系,解決了學生“無米之炊”的困難,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構建有效的訓練序列體系,使學生明于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為初中學段提出了明確的寫作要求:“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等九項要求,涵蓋了從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到表達修改、定稿成文的具體要求,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自覺地把它作為教學的準則和訓練的要求,更要在理解領會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的實際,針對學生的需求,編制各年級段的寫作訓練序列體系,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分解落實到具體學段的每一次寫作訓練之中。如:初一訓練記敘文,上學期要求寫出感情真摯內容具體的記敘文,下學期落實具體寫作技巧;初二訓練基本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寫法。初三從選材立意、謀篇布局等多方面訓練命題形式不同的作文。只有扎實地進行目的明確、計劃科學、循序漸進式的寫作訓練,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三、構建有效的寫作課堂體系,使學生樂于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寫作課堂的新思路:“為學生的自主習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明確怎樣的條件、怎樣的空間才對學生的習作最為有利。在這一目標指引下,我大膽嘗試廣泛開辟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的自主習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為學生構建了有效的寫作課堂體系,使學生樂于表達。(1)經常開展課堂演講活動;(2)經常開展辯論賽活動;(3)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活動;(4)善用、巧用多媒體教學。這些第二課堂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第二課堂活動還為學生創設自主作文的學習情景,喚醒學生情感體驗,從而大大地調動了學生樂于表達的積極性。
四、構建有效的作文評改體系,使學生善于表達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作文評改有如下建議:“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查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怎樣落實新課標的作文評改建議呢?我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師評師改
顧名思義就是以教師為主體的作文評改體系,有書面批改與當面批改、有教師批改和學生集體批改、有教師講與學生談相結合等三種形式。師評師改能很好地貫徹教師的教學意圖,統一步調,集中意見。
2.自評自改
自評自改就是學生作文寫好以后,安排時間讓他們拿出來朗讀,讓學生邊讀邊用紅筆圈劃出作文中用得比較好的詞句和用錯的詞句,老師在學生自改的基礎上進行整體評價,批改結束后,讓學生按照正確的要求和修改意見,進行二次作文,力求有所突破,至少有所進步。
3.互評互改
就是學生之間進行的互相批改和小組批改相結合的一種作文評改方式。學生互批,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文,多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
當然,教師不管采用何種方式評改學生作文,都應遵循鼓勵性原則,讓每篇文章的閃光點得到張揚。特別是讓平時作文較差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們樹立起寫好作文的信心,并使這種快樂和信心轉化成追求的具體行動,從而使學生善于表達。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是語文教改的永恒課題。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構建了四大有效的作文教學體系,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作者單位:廣東興寧市永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