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新課改推行的進程中,部分教師出現一些困惑,筆者對此做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新課改 困惑 思考
高中新課程改革涉及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與課程資源、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諸多方面,是一場深刻而系統的變革。隨著改革的縱深推進,一些問題、矛盾也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碰撞、激蕩,并日益凸顯出來,使得高中課堂改革面臨著諸多困惑與挑戰。筆者不揣淺陋,在此提出一點自己的淺見,希望能引起同行們的注意和思考。
困惑一:課改依然好像遙不可及
雖然新課改從提出到現在已經十余年了,但看著搞得越來越實在的應試教育,新課改更像是僅僅停留在輿論層面,這就讓一部分教師認為新課改還很遙遠,認為新課改目前僅僅是部分發達地區、是一些重點學校的事,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有這種思想的教師并不在少數。也還有一部分教師以為課改只是專家、學者的事,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認為作為教師我只負責教書,我能把我的書教好就行,什么教材我都一樣教,以不變應萬變。什么新課改?那只是一些不在一線教書的“空想家”們閑著沒事弄出來的,目前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所謂教學改革還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還是要靠分數說話。
思考:教師們特別是廣大不發達地區的教師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一方面因為課程改革確實沒有給予農村地區以足夠的關注,課程、教材都存在較嚴重的城市化傾向,適合農村的課程資源嚴重匱乏。另一方面農村的師資水平、教師培訓等與發達地區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以筆者所在的蘇北為例,新課改推行幾年了,有的學校改的僅僅是教材,教師只有少得可憐的學習、進修、培訓的機會。從學校領導到教師關注的還是升學率,至于新課改中提及的種種理念,那只是開會時領導講話稿中使文章出彩的時髦詞匯而已,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確確實實是新課改進程中的不利因素。
困惑二:新課改為何讓人越來越不知怎么教書了
課程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課堂上,所以課改的最終極也是最重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許多教師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怎樣的?教師心里又沒底,新教材培訓又往往理論性太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地都推出了一些觀摩課、研究課,但據筆者觀察,這些課表演的成分太多,例如“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許多教師就一改過去的教學模式,逢課必探究,可以探究的探究,不好探究也要創造機會探究。一時間,所有的公開課、觀摩課都成了探究課。為了體現探究,為了推出一堂優質課,學生和教師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做先期準備,上課時就可以看見一些研究小組的精彩匯報,這樣的課不能說是作假,但作秀的成分恐怕居多,而且就算是真的,也沒有多少可重復性。
思考:“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課改“倡導探究性學習”,其實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學習方式,例如講授法,由于這是一種學生通過教師講解來掌握現成知識的方式,往往給人一種學生被動接受的負面印象,貌似和我們提倡的學生自主學習背道而馳;其實在有些時候,講授法仍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大量、系統的知識,使他們對知識的體系、邏輯有所了解。特別是我們教材中有些內容是中學生根本無法探究的,那么教師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就是理所當然、無可厚非的。如果這時我們不顧客觀實際,生搬硬套地進行探究,可能只會適得其反。
真正的課堂教學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教學模式,無論這種模式有多么先進,多么完備,都有其適用的范圍,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就真正的教學而言,不管古今、不論中外,只要有好的教學效果,皆可為我所用,一味地追求時髦,摒棄傳統,其實是對新課改的片面的理解。錢理群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談到了很有意思的幾件小事,其中一件是當年西南聯大的劉文典教授開設《文選》課,劉先生講課不拘常規,常乘興隨意,講哪算哪。有一天,他講了半小時課,突然停下了:“我不上了!請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點半到操場上等我。”大家都覺得非常奇怪,回宿舍一查日歷,原來那天是陰歷五月十五,有滿月,再一聯系他上課的內容,同學們才恍然大悟: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看來,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模式,劉文典教授在幾十年前就運用自如了。創設問題情境不正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嗎?我們現在新課改中提出的種種理念和觀點,與這些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并不矛盾,而是和其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大力提倡新課改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隨時從傳統教育思想中汲取精華。
困惑三:面對每班五六十甚至更多的學生,怎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在筆者所在的蘇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小班化教學還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新課改要求現在的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也使得部分教師無所適從。依然以課堂探究活動為例:班額大,探究活動就很難開展,如果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很活躍,就會使教師感到課堂上很亂,難以駕馭;而如果不活躍又失去了探究意義。特別是由于班額大,在全班交流環節,各小組輪流發言耗時很長,可能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有的教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只好把組分的很大,但人多了不便于討論,很多人會沒事可干,這些都會使教師陷入兩難的境地。而且在小組活動中有的學生始終很活躍,占主導地位,有的學生坐冷板凳,越來越消極,這怎么能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呢?
思考:應當承認,盡管新課標提倡“面向全體學生”,可這并非是要求我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必須做到盡善盡美,每節課都能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來,這可能是任何人都難以做到的。“面向全體學生”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表面化、形式化的東西,當這種理念真的深入到我們教師內心時,我們在備課、上課,甚至是日常和學生交往時,我們就能自覺地考慮到全體學生,而這些也一定能通過其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課堂中問題的設計,要想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的問題設計就要有層次;比如探究課的分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這節課安排兩三個小組發言,下節課安排另外兩三個組發言……因此我們不難得出: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行為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自然流露,是一種內化素質的外在表現,即使面對再多的學生也照樣能實現面向全體。但同時,我們也不能無視客觀實際,在目前班額較大的情況下,實現“面向全體學生”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需要一定的過程。一方面,這需要我們教師正視現實,認真鉆研,積極探究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加快小班化的進程。只有如此,才能更快、更好的推進新課程改革。
困惑四:面對愈來愈難管的學生,我們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師生關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課改要求我們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在現實教育中,教師不尊重學生,隨意呵斥甚至體罰學生的現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部分教師一味迎合學生和家長,對學生不敢管不敢問,出現了學生不尊重老師,甚至對教師拳腳相向的事件也屢有發生。這種形勢下教師該何去何從?
思考:筆者以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主要源于對新課改理念中師生關系的不恰當理解。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一直十分重視教師威信,強調“師道尊嚴”;而隨著教育民主化的推進,師生平等觀念的提出,又有部分人把師生平等的內涵不斷擴大和曲解,諸如“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永遠是對的”“學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語不斷訴諸刊首報端。這些說法也許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有矯枉過正的嫌疑。教師和學生的的確確應該平等,但筆者以為這種“平等”更多的適用于人格領域,即在人格關系上,師生之間是絕對平等的。教師和學生更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的關系,既不能是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也不能是學生成為教師的“上帝”。作為教師如果能做到真正從內心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一個和自己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就不會出現辱罵、毆打學生的行為;反過來,作為學生如果能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能從內心里尊重感激教師,又怎么會有對教師拳腳相向的事情發生呢?但如果從社會角色意義上來看,師生又確實是不一樣的,在現階段依然是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是和學生在人格平等的一個人以外,同時其又是社會意義上的班級的管理者、課堂紀律的維護者,所以在課堂教學的背景下,師生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體現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的管理,尊重教師(在維持紀律方面)的權威,如果把基于人格的“師生平等”簡單應用在日常師生交往的方方面面,強調無論在何種條件下師生都是平等的觀念,顯然就片面的。
當然,從課程改革開始提出到現在,值得探討的問題不勝枚舉,許多學者、專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廣大中小學教師也在這些討論、碰撞中不斷完善和提高,已經從感性的認識逐步進入到實踐操作層面,可是由于強大的慣性支配以及部分教師們理解上的偏差,這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將來的一段時間里,還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會使這場改革更快、更順利地進行下去。
作者單位: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