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必須走“生活——作文”的道路,這是解決“言之有物”,寫好作文的正路,也是必由之路。
一、進行生活材料的積累
社會是生活的大舞臺,更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觀察是作文的基礎,只有觀察得細致,才能寫得具體。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許多學者提出觀察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慧,從觀察天上和地下的實在東西而來,這樣,得到的知識才牢固”。可見,觀察是學生作文的基礎,也是作文內容具體生動、真情實感的前提。教師應有目的地開展一些少兒喜聞樂見的社會活動,指導他們從多個角度觀察、認識社會,從而增強審視力、分析力。
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里提到,“人類的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是從游戲開始的”。為此,我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有計劃地設計游戲、編小品、外出參觀、打掃公共場所等。學生親自參加的實踐活動,談起來往往津津樂道,此時讓學生寫出實踐活動的經驗和感受自然興趣盎然。因而寫出的文章比較有條理,語言比較活潑,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
指導學生習作要特別注意積累。而積累的關鍵是記錄,要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分門別類的進行記錄。既便于記錄,又便于查找、比較和選擇。猴子掰玉米的悲哀就在于沒有成功的積累。無論是學生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還是對客觀存在的見聞,都要隨時記錄下來。要把對活動和見聞的心理感受、感想也一并記錄下來。要做好記錄就要每天堅持寫日記,把收集到的素材用日記記錄下來,從日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家庭情況一一得到反映。對學生而言,日記成了他們吐露心聲的朋友。學生通過寫日記,懂得了更加細心地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和人,他們的思想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錘煉。對生活、身邊的人、周圍的事物產生了更多的理解和關愛。日積月累,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積累了素材。寫作時也就得心應手了。
二、進行語言材料的積累
1.從讀書、生活中積累,厚積薄發(fā)。閱讀包括課內外閱讀,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讓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尋找“下鍋”的“米”。
2.創(chuàng)設機會,使學生善于說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寬松的氛圍,使學生意識到主體的地位,暢所欲言。遇到梗塞時,及時地點撥,又使學生輕易嘗到成功的喜悅。
3.提出要求,讓學生建立語言倉庫。學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詞語,積累句式,積累片斷,養(yǎng)成邊閱讀邊摘錄好詞、好句的習慣。
三、進行寫作技巧的積累
1.仿寫訓練法。仿寫是指模仿范文而寫作,它好比寫字貼一樣,是作文入門的有效捷徑。
2.框架勾勒法。框架勾勒法類似于提綱法,即在下筆之前,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結構命脈。明確各自然段、各部分的基本內容,考慮開頭與結尾的層次關系,安排段落的過渡。
3.中心詞擴散法。文章是由詞構建出的藝術品。但作文并非是幾個詞的簡單堆砌,它涉及詞、句式的組合、銜接,過渡的方式、語義的理解。如此種種,學生會覺得一籌莫展。如果能換一個角度,讓學生先擬出中心段的幾個關鍵詞,再由此加以補充、完善。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作文構成的理解、減輕了寫作難度,而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積極性。
4.線索法。線索法即圍繞一條路線進行闡述。在確定好線索的前提下,教師滲透進精心設計的“導”,學生彌補些各抒己見的“議”,此時文章有血有肉,這時再動筆便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了。
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作文“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學生會寫、樂寫、善寫的大好形式就會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市北岳中學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