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隨著現代教育的逐漸完善,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有這樣的體會:減輕學生的作業量容易,但想增加教學質量卻很難。甚至有人感慨地說:魚與熊掌怎么能兼得呢?我們發現,實施素質教育,使教學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實際上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后做好教學反思。在語文教學中,我總結了一點: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不再是教師揮汗如雨不停地講說,學生不再只是坐在下面,默默地記著筆記。課后,不再是大量的習題,大量的作業。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在課堂上,學生作為主體,應充分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走進課文,走進課堂,如此45分鐘不再枯燥無味,課堂也會成為學生展現自己的舞臺。課后留有少量的,適合學生學習狀況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對課堂內容進行復習并使其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習活動不只是一種認知過程,而且又是伴隨著認知過程的情感過程。知識要通過情感這一媒介發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夠有效地強化人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誘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啟發學生將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和注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依依惜別的深情》一文中,課文雖然感情真摯,但是寫作年代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很遠,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缺乏感性認識,在感情上與作者之間很可能有一條“代溝”,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同學生一起搜集資料,講講抗美援朝的有關內容,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則要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制作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創設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觸“境”生情,教師再深情地導入課文,學生視聽結合。在這樣的氛圍中,拉近了與作者的距離,使學生很真切地體驗了中朝兩國人民血濃于水的深情厚誼。教師創設的情境,不僅為學生參與學習提供了機會,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習欲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二、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進行點撥
語文學科是一門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和情感的學科,很多課文內容能一起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對文本的學習,研討法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在課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并向老師提出問題,老師對問題精心篩選,選出一些有價值的題目,在課堂上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老師可以從旁點撥,并適當地進行總結。
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講析為例,學生課前認真地閱讀了這篇課文,并結合學習資料,了解了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我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主動提出問題。我主要篩選了幾點:1.作者“我”為什么“內心頗不寧靜”?2.為什么作者能夠把荷塘月色寫得如此的美好,尤其是文中的第5、6小節?3.作者寫的是荷塘月色,怎么又想到了江南采蓮的舊俗?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作者生平、課文寫作背景,相互討論,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老師再結合本文的兩條線索適當地進行點撥,讓學生很深刻地理解作者和本文的內容。
三、布置適合學生學情的作業,認真批改并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為主體,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適當的、貼近學生學情的作業,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這些要求教師不僅熟悉課文,還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儲備水平,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習慣都與作業的布置密切相關。在作業的設計上既要注意到新舊知識的連續、拓展和發散,同時也要注重到課堂知識在作業中的體現及深化。
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作業我們是全批全改的。在批改作業時不僅要向學生指明錯誤所在,而且還要說明出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此我們除了采用學生熟悉的符號,例如“?”“!”定點圈閱之外;還要在學生的作業上簡明扼要地寫上批語,寫批語時既要有批評還要有鼓勵,既要有質疑還要有啟發和誘導,實踐證明,這樣做收到的效果是比較好的。不僅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課后還需要即時反思教學,批改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接受情況。
當然素質教育,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走進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就能概括的。學校和教師還需要對此進行不斷地研究,找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興化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