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古詩文教學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文 教學
古詩文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傳統之一。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篇章,不僅是我們了解古代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一個途徑,更是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從中考這方面來說,古詩文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又占據了不小的比重。以2010年徐州市中考語文試卷為例:古詩文中的名句和作家作品占8分,古詩文閱讀理解的分值是20分左右,兩項加在一起就是二十八分,占據整張試卷120分的百分之二十三還多一點。這樣的比例不能不讓我們重視古詩文的教學。古詩文和我們現在的白話文雖然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用的是同樣的漢字,但是它們無論是語法上、遣詞造句上,還是句子的結構方式等方面,還是有著不小的區別。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而應該根據古詩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此談談我的一點拙見:
一、掃除文字障礙
古詩文產生的時代畢竟離我們比較遠,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遇到不認識的文字,有的詞語和我們現在的含義不一樣,這些都是教學古詩文的障礙。我們在教學生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教材中的注釋,弄清楚生字的讀音,感知一下古詩文的大意,掃清這些障礙。這樣在帶領學生誦讀、感悟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在誦讀、感悟中更好的理解古詩文的含義,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含義,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和寄托。
二、誦讀、感悟
新課程標準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可見,誦讀和感悟是我們進行古詩文教學經常用的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古詩文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語言的藝術,其精煉、含蓄、優美的語言,蘊含著詩人的全部情感。古詩文中所蘊含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更是需要我們去誦讀和感悟。那么,我們該如何誦讀呢?
1.在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古詩文的特點,營造出誦讀的情境。如學習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出示一幅作者在山鄉小路上行走的景象,有溪流小橋,有稻田,有明月清風,背景音樂響起鵲和蟬的鳴叫聲,創設出優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產生閱讀的欲望,這樣學生在誦讀的時候才更有激情,才能體會到詞句的韻律美,更能感悟到詞的意境美。
2.我們要教給學生誦讀的技巧。我國的古詩,多是五言和巧言,每句字數少,多數都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如五言絕句,每句詩在誦讀的時候基本就是2+2+1的形式,七言多數是2+2+2+1的形式,學生掌握了這樣的規律,大多數古詩文,他們都能夠按照這個規律誦讀出來了。
3.要發揮教師或者多媒體的示范作用。范讀是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教師范讀、學生范讀是古詩文教學中的常見方式。范讀具有很強的榜樣效應。我們可以借助音頻、視頻媒介中專業人士的范讀來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他們在語音的標準性、朗誦技巧的專業性等方面,是可供教師與學生臨摹、借鑒和研討、探究的標準。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這些工具,有助于營造藝術美的氛圍。教師范讀,是教師本人在課堂上的示范朗讀,可能在語音的標準性、朗讀技巧的專業性上會遜色于專家朗讀,但由于真實的在場性,只要教師能以飽滿的感情、專注的態度來朗讀,沉浸到文本中去,一樣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古詩文的興趣。教師遴選班級集體中普通話素質好、朗讀技巧較高的同學來示范朗讀,更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三、透過古詩文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古詩文,都是精華,涵蓋的范圍也比較全面。如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等,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感受到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對國家破敗的痛心,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潛移默化中我們自己也應該熱愛祖國、熱愛人們,要有同情心。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得到了提高,離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又近了一步。
總之,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著先人的心血,寄托著前人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文,既要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要讓他們從中達到提高自身修養、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港上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