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本文試分析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的現狀以及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缺乏實效性的原因,并試圖探索提高思品課活動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活動教學 實效性 形神統一 動靜和諧 師生素養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進行活動教學,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亮點,也是關鍵點。然而,活動教學的實效性如何?怎樣提高活動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試圖結合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的現狀探討這一問題。
一、當前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存在的問題解讀
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各種觀摩課、優質課,不難發現,不少課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動”的誤區:
(一)流于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短短四十五分鐘,十八般武藝都用上,表演小品、朗誦詩歌、正反方辯論等。但美麗的外表只是一種形式,導致課堂教學流于形式。
(二)目標異化
很多老師一上課就開始組織活動,看到學生玩得開心似乎就對教學效果滿意了,冷靜一想,又會覺得這節課收獲甚微,再與教學目標對照,才發現距離甚遠。這些課堂教學是為活動而活動、“三維”目標并沒有落實。
(三)理性缺失
很多老師只關注活動的外顯狀態,熱衷于學生活動的數量、頻率及活動的趣味性,忽視了活動中的思維成分。學生在形式上是活動的主體,但實質上卻被動地為活動所牽制。
我們可以將當前活動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高度概括為二十四個字:“理論不在,盲目進行;快樂有余,體驗不足;學習浮躁,思維膚淺。”這說明在當前的思想品德活動教學中,突出存在著質量不高、實效性欠缺的問題。
二、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缺乏實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曲解
新課程的理念沒有錯,錯在我們理解得太膚淺,在實踐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絕對化的傾向。教師片面地認為只要由活動主宰課堂、氣氛熱鬧活躍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誤以為沉思中的“靜”就是沉寂、冷場,而忘記了思品課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動,而是通過活動感知和體驗,并進行分析思考,內化為自己的品質。
(二)教師欠缺有效的課堂駕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活動的開展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沒有明確的目的,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放任學生,使學生盲目地活動,只停留于玩,而非從玩中學,從學中玩。造成這個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活動過程考慮不完善,也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機智、應變調控能力欠缺有關,因此課堂顯得凌亂無序。
(三)學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質所致
“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他們來說,享受活動中的樂趣是第一位的,至于活動中能學到什么并不重要。因此,學生往往沉浸在活動中,熱熱鬧鬧地活動著,但又有多少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傾聽、反思,使一些外在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呢?學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質也使得活動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提高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
(一)前提:明確一個思想——以活動促發展
活動教學依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師精心設計和創設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活動場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自主活動,并在活動中自覺感受、體驗、感悟,不斷地積累經驗,增強自主意識,提高自我教育和評價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行為等全面、和諧、主動地發展。
(二)關鍵:正確處理幾對關系——“形”“神”統一、動靜和諧、雙主體協同活動
1.“形”與“神”的關系:趣味驅動,理性深化
案例一:寓知識于趣味之中
我在教學《用智慧保護自己》時模擬“人生AB劇”設計了一個系列活動情境:
☆某校學生小亮交了幾位網友。一天,網友“風中笑”提出見面并一塊外出游玩。小亮很猶豫,不知該怎么辦。請你說說要不要去,并說明理由。
☆小亮經不住“風中笑”多次邀請,同意與他見面。請你談談怎樣去比較合適。
☆小亮決定在市中心的“天一”茶室與“風中笑”見面,只聊天不去游玩。見面后,“風中笑”想向小亮借500元錢,并愿意寫借條,以后一定還。請同學們說說要不要借?為什么?
☆小亮不同意借錢,兩人不歡而散。回家路上,小亮發現“風中笑”和另一青年正跟著自己……你認為小亮該如何做才能擺脫困境?
在這里,教師創設了一個個逼真的活動情境,化靜為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的刺激下,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極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而更重要的是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來選取活動形式,而且活動始終滲透著需要掌握的知識,使形式能明顯地呈現出教學內容,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
2.動與靜的關系:強調動感,不忘靜思
案例二:動靜相生,盡顯無限魅力
在學習《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欣賞歌曲《天亮了》。我將這首歌曲做了這樣的修改:第一遍聲音很輕,當凄美舒緩的歌聲在教室里響起,教師放慢語速,充滿感情地講述歌曲《天亮了》的創作背景,講述完畢,再完整欣賞一遍歌曲。這時,我說:“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的心情一定非常震驚,但這確實是真實的。請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這些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在對經營者唯利是圖行為的強烈譴責中增強了維護自身權益的自覺性。顯而易見,這樣的活動設計和課堂氣氛帶來的教學效果,肯定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和感動。
3.師與生的關系:學生自主,教師主導
案例三:給我權利,還你精彩
在學習《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一課時,我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消費者應該享有哪些權利。討論一開始,氣氛活躍而熱烈,學生有的翻書、有的思考、有的商討,教師則在各小組巡視,適時點撥和指導。5分鐘的討論結束后學生的精彩發言將整個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而學生的智慧也讓我贊嘆不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活動的主體,作為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領悟、探索、創新,讓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發展。
(三)保障:提升師生素養——共同成長
其實,活動教學的開展過程,也是師生不斷成長的過程。
1.教師
活動教學的開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比如,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愿望。在活動中,教師要正面引導、熱情鼓勵,以激發起課堂活躍的思維熱點,教師還要善于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
2.學生
從開展活動的形式看,多數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集體活動。因此,要求學生具有合作精神,注重同學之間的互相配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探討活動中,要求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活動教學中,良好的師生素養是提高實效性的保障。科學合理的活動教學不僅會使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如虎添翼,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融于活動之中,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求知;讓思想品德課堂在新課改春風的吹拂下,展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姿態;讓思想品德課教學永遠充滿生機活力!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八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