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是培養高素質中專人才的突破口,是實現職業中專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本文針對目前國內中專教育與當前社會需求不適應的現狀進行了探析,提出相應策略,包括調整傳統的中專課程設置比例;提升專業實踐課堂的教學質量;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制訂合理的課堂評價體系。
關鍵詞:職業中專 課程改革 改革策略
傳統的職業中專課程設置主要分為三類,即基礎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基礎文化課強化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是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的核心部分;專業理論課是學生所學專業的對口知識儲備,是順利進行專業實踐課的前提,也是用人單位對學生能力的評價標準之一;專業實踐課就是所謂的專業實習,實現了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飛躍。
進入新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分工日益明顯,社會對技術工人的技能素質有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與挑戰也不容忽視。面對社會生產的社會化、智能化、產業化,不得不承認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面對這些挑戰,已經有些“力不從心”,很難實現與社會就業崗位的“零對接”。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中專教育專業都涉及計算機、電子、機械等高技術含量領域,這些領域內的知識日新月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我們的教育體系卻跟不上時代變換的腳步,呈現陳舊、滯后的特點;二是當今社會更青睞于能夠直接上手的實踐型人才,而傳統教學體系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觀念無疑受到沖擊,無論是課程安排、課時比例還是教學設施都顯示出了一定弊端;三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社會的發展更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更需要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但是由于社會上人群對中專學生的歧視,以及學校單方面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評價標準,導致一些學生的個性、擅長得不到充分的重視與發展。由此看來,職業中專的課程改革已十分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我提出如下策略。
一、調整傳統的中專課程設置比例
傳統的中專課程中基礎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可謂是“黃金搭檔”“各司其職”,三類課程本身的設置是十分科學的,如果課程比例設置得當,將為中專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巨大作用。但是從現實中我們看到,基礎文化課與專業理論課已占據了大部分課時,實踐機會屈指可數,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中專教育相比較普通中學教育而言,具有實用性、專業性、實踐性的特點。因此,中專學校應轉變教育方針,本著實用的原則,貫徹理論服務于實踐的教育理念,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學校可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適當調整專業實踐課程比例,增加專業實踐課時。
二、提升專業實踐課堂的教學質量
專業實踐課是職業中專的教育特色與優勢。因此,學校應充分重視在專業實踐中對學生的教育,合理利用自己獨特的教學資源。許多人認為實踐課就類似于學生的實踐活動課,只要學生按照老師課堂上所講授的進行操作,記住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就完成任務了。教師扮演的角色就是維持課堂紀律,提醒操作步驟,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專業實踐課不僅僅是所學理論知識的試驗田,更是沐浴新知識、了解新技術的進修場所。學校可以選擇所在地區的高等院校,也可以與知名的科技公司進行合作,安排本校專業技術教師定期接受培訓,更新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科技發明。在實踐課堂上,除了為學生做好必要的技術輔導工作,還要將社會上的前沿資訊與尖端科技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時刻緊跟新事物發展的步伐,縮短畢業后適應工作環境的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普遍趨勢,這不僅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邁進的重要標志,而且更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題中之意。對于職業中專課程教學而言,因材施教顯得尤為必要。不少學生考取職業中專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達標,勉強在中專學校“學點技術”“混得畢業證”,慘被冠以“淘汰生”之名。如果教師“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運用統一的教學方法與評判標準,不少學生的個性潛力很可能被埋沒。因此,我們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他們自身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營造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的教學環境。例如,尊重學生自己選擇的專業,如果發現學生不喜歡或不適合學習某種專業,可及時為學生進行二次調換。
四、制訂合理的課堂評價體系
經常說“分數是學生的命根”,考試成績一直都是評價學生個人能力的主要尺度。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就必須改變單一陳舊的教學評價體系,就必須改變只重視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考察的評價弊端。學校與相關教育考試部門可以適當增加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項目,比如,學生的考核成績改為70%的文化成績與30%的實踐成績的總和。合理的考查制度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度,增加自信心。
作者單位:吉林省白城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