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模式轉變 良好的師生關系 語文課堂社會化 課堂效率
課改在改什么?教材變了,隨之而來的高考體制變了;學生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也變了。我清醒地意識到:課改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它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風,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新的生機。課改不是到處挖坑,不是形式主義,更不是作秀,它應該是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先進的教學理念與科學的教學模式的結合與實踐。
新教材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更高了,模塊的劃分要求語文老師既要是雜家又要力爭成為專家。有了扎實的基本功,怎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是我鉆研的重點。因為,你懂的再多,答案再標準,如果學生不買賬,最后也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傳統式的填鴨教學,甚至辜負了選用經典的苦心。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文的,是生活的,是有血有肉的,我認為語文教學要少“剛”性,多“柔”性。我一直致力于“開放、自主、合作”式的教學模式,我認為這既要有大智慧,又要有小聰明。大智慧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健康而豐富的審美意識、扎實而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廣泛深厚的學科以外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小聰明卻是你要相時而動,巧妙地設計激發學生興趣,我在課改第一線實踐摸索了六年,對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模式有如下幾點探索:
探索一: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
這一點尤其適用于問題學生的課堂教學,試想如果幾個調皮或者逆反心理的學生和你是朋友,那你的課堂就不會因為幾個散兵游勇牽腸掛肚,課堂的效率也一定會提高,高二(9)班的小陳,是被心理老師診斷為疑似間歇式躁狂癥的一個學生,我想我不惹你但也總不能躲著你啊,一次在路上,遇到他,我們一邊走一邊聊,我注意到他給我講的一句話,“老師,我把外國文學選修的書都看完了,有幾篇文章讀不懂”。正是這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抓住了契機,周一下午的閱讀課上,我問全班同學,誰完整地讀過這本書,只有他一個人舉手,效果自不用說了,他學語文的興趣和對你的信任就慢慢建立起來。這個班還有一個問題學生,小李,我對她采取的是激將法,重點是當她完成承諾時,再當著班級認可她的成績,幾個回合下來,我和她之間已經有了默契,高二分班時,她的父親幾次打電話來,要求分到我任教的班級,而直到現在這幾個問題學生的語文成績一直是處于領先的位置。此外,和學生打場羽毛球,回復學生的一條短信,或者一次促膝長談都會拉近師生距離。我相信任何聲音都需要傾聽,任何生命都需要關懷,你和學生建立了好的關系,他們會認可你,信任你甚至包容你。
探索二:把生活帶進課堂,帶學生走向社會
“語文課是新鮮的,值得期待的”這是學生對語文課的評價。小課堂,大生活,一直是我的教學思路。既然語文是生活的,學生又是社會的一員,那我就第一時間讓生活走進課堂。在我家電視機旁邊,電腦旁邊和飯桌旁各有一個筆記本,上面隨筆記錄的是我在各種媒體上聽到看到的新鮮素材,我會適時地把他們引入到我的課堂上來,或當議論話題,或佐證課文觀點,或當作文素材。你不能否認,生活的新鮮會讓學生們充滿好奇,而剩下的,你不用多說,他自己自然會去弄個明白。我翻了下自己的本子,上面記錄著一年來我使用過的各種媒體的資料:從招攬顧客的“跪式服務”,到上萬塊錢的“豪華年夜飯”;從姚明的五一勞動者到劉翔的政協委員,從愚鈍卻始終堅持的《士兵突擊》到無奈卻不放棄的《奮斗》,從《感動中國》到《面對面》,從《百家講壇》到《新聞周刊》這些節目的素材都是我們討論的話題。在一次話題作文“道德”的訓練中,我拋出一個材料,首例資助人討要捐款的事件,而當事人,被資助的大學生自稱為道德通緝犯,我沒做任何評判,把裁判權留給學生,“你認為這四萬塊捐款應該歸還嗎?”答案竟是各占一半,我發現了這個材料的價值,學生是有話可說的,“馬上把你的觀點進行分析形成一段文字,”我只是在問題的最后追問一句,“如果你認同這錢不該歸還,將來你遇到類似的事情會怎么做?”我認為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思維方式的同時,還應該培養了他們獨立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每年的最后一節課,我都會和學生一起寫年終盤點文章。在閱讀課上,我會選擇一些有價值的視頻給學生播放,我想說,播放很容易,但是看什么,怎么看卻是非要花心思的,在周總理誕辰110周年之際,央視六套播放了紀錄片《情歸周恩來》,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一生的勤勉對學生是最好的思想教育,而以總理和鄧穎超的真摯感情作為線索的手法又是寫作上很好的例證。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找到它,給我的學生看,尋找的過程真的漫長艱難,我到所有大書店買了很多光盤,都不盡如人意。網上也下載了很多都不是我看到的那個,我沒有放棄,終于在苦苦尋覓兩周后,我發現網上可以下載了,我用了整整兩個晚上的時間下載。當最初還在對舊中國人們的穿著竊竊私語甚至偷笑的學生在最后流下感動的淚水的時候,當觀后感中一段段真情實感的文字躍然紙上的時候,我又一次沉浸在付出后的欣慰中。直到現在,我仍滿懷熱情地記錄著,這些記錄見證了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每一個平凡又充實的日子。
探索三:教師的尊嚴不是寫在老師的臉上,而是印在學生的心里
我向來不是個很嚴肅的人,我喜歡寬松的環境,我的課堂也是這樣。我覺得適當的有效的調侃能營造輕松自在的課堂氛圍。(10)班在一樓,門前有三棵桂樹,有一天是修辭課講到“比喻”的修辭,我靈機一動,問,你們看中間這棵樹枝繁葉茂,像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哪個?有反應快的搶答到:楊貴妃,一陣笑聲,右邊那個細長挺拔像現在歌壇的哪個歌星?他們沒反應,我說王菲,又是一陣大笑,“老師還有一棵”,有同學提醒我,“是的,左邊那個張牙舞爪像誰?”“張飛”,我和學生笑做一團,很長時間過去,我和他們都記得這個典故。
探索四:有效的課堂設計
我很注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課堂問題的設計。在《論語》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問題,把傳統提問加入新鮮的元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顏回PK子路你更欣賞誰?孔子教學理念PK現代教學制度,我們是進步了還是后退了?類似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討論也會落到實處,而答案的歸納,我更注重與學生的共鳴,我說孔子和顏回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孔子和子路是生死與共的兄弟,學生已經開始抬起頭來饒有興趣地聽了,而其他更多的學生是孔子的粉絲。這樣的總結比枯燥的答案有意思,學生也記得住。(當然落實到試卷上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我只是提供回答的思路)我還嘗試讓學生當老師走到講臺來過把孔子的老師癮,還用《我想對你說》寫信的方式讓學生批判的對待孔子思想,還把北大教授《孔子是只喪家犬》的書篩選給學生看,上《論語》的最后一課時我問:你最喜歡孔子的哪個學生?你覺得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直到現在,我的學生還經常說《論語》挺有意思孔子挺可愛。
教無定法,但先進的教學理念要落實在每一節實實在在的課堂里,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和意義,并且要潛移默化地為學生的生活及成長甘當靈魂導師,我想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大境界,筆者幾點探微也是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實踐。
作者單位:杭州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