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主題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學案是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復習學案組成部分
1.課標要求
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在學習中應達到的要求。每一單元的課標要求要用序列號形式列出來,讓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
2.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包括教材體系、單元知識結構和課時知識網絡等。因為是復習學案,所以主要以單元知識結構為主,知識結構可分成靜態和動態兩種類型。知識結構的給出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宏觀把握,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3.圖說歷史
圖在最為寬廣的意識方面同時兼具深刻的人性,豐滿的詩意與質樸的情感,能夠提供更為直觀、形象的信息,與文字相得益彰。
4.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主要包括知識的學習方法指導,問題的思考角度及處理策略指導等。學法指導應具體、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5.反饋練習
既要有針對學生預習效果的練習,也要有一定量的當堂訓練和課后思考。題目設置要圍繞課程標準和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定的梯度,難易適中。
二、運用復習學案的原因
1.學案改變了傳統教學的知識傳遞方式
學案導學則建立起“教材—教師—學案—學生”的新型傳遞過程,這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導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學案有利于彌補教材的不足
多數學生面對教材時,往往只滿足于看懂內容,記住知識,很少關注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領會其中的思維方法。學案不僅能夠提供相關的背景材料,而且有助于啟發思維,引導學生找出規律,總結方法。
3.學案導學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案為學生提供了自學的平臺,而教師從繁重的講解中解脫出來后,不僅可以集中釋疑解惑,還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達到了和諧統一。同時,學案的編寫充分考慮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特別是在畢業班學生中運用復習學案不僅可行,而且勢在必行。
三、復習學案導學的總體思路和環節
學案導學的總體思路是:根據課標要求,以學案為載體,學案與教材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復習學案導學一般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編寫
教師在編寫學案前應做兩手準備:一方面,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參考資料,研究和分析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認知水平等。在設計學案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則:(1)主體性原則。學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全員參與,真正做學習的主人。(2)指導性原則。學法指導是學案導學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為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必要的條件。(3)層次性原則。為落實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案的設計上體現出層次性和梯度性。層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此外,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參與學案的編寫,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
2.學生依案自學
對于課前自學,教師要提出明確的預習目標,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以便為學生進一步地自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在自學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抓住重點,把握本質,總結規律。總之,學生的自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課本由薄讀厚,由厚讀薄的過程。
3.交流展示
通過交流,解決共性問題,通過展示,進一步加深對基礎知識的記憶。
4.精講釋疑
在學生自學和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結合教學重點、難點,就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教師的精講要有針對性,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啟發性,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5.達標總結
達標是指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的目標設計練習題,習題的設計既要側重于基礎,又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總結是指學生對從課前預習到達標練習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自評和初省,是一個整理、提高的過程。
運用學案導學還注意以下幾點:(1)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二者不可偏廢,既不能把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也不可放任自流變成“放羊式”教學。(2)正確處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之間的關系,不能因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知識基礎差的學生,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教師的講解不僅是必要的,而且要講解透徹。(3)教師要重視課堂生成性資源。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