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古今中外經典閱讀篇章已成為中學語文教材的“重頭戲”。這些經典閱讀篇章承載著弘揚人類傳統美德,彰顯民族優秀品格,培養學生高尚情操之重任,因而引領學生閱讀學習這些經典篇章已是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但這些經典篇章往往有其特定而深刻的寫作背景,學生對這些文章寫作背景的基本了解是他們深入理解、正確把握經典文章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教師對這些文章寫作背景的介紹已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但寫作背景何時介紹、如何介紹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目前,大多數中學語文教師普遍采用開門見山、課前介紹的做法,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總結,經典篇章寫作背景的介紹其實有多種技法,關鍵是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和課堂學情,恰當把握時機,靈活巧妙處理。
一、開門見山說背景
某些經典閱讀篇章因寫作年代距離今天久遠,且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如果學生對其不甚了解,閱讀時往往會不明其意,甚至一頭霧水。所以對此類文章教師講授時只有開門見山地說背景,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
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課)一文,學生只有了解了魯迅先生青年時留學日本時清末衰敗、飽受列強欺凌的社會大背景,才能理解文中魯迅先生敏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依然棄醫從文后以筆作槍、戰斗不止的愛國心,才能明白在當時這種歷史背景下,藤野先生這種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極大地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的精神和行為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從而使藤野先生潛移默化走進學生心中,逐漸成為學生腦海中一個親切而感人的難忘形象。
二、感知文意插背景
某些經典閱讀篇章不僅思想深刻而且格調昂揚、語言精美,適于吟誦。如果上課伊始教師便直說文章背景,未免太煞風景,不能使學生首感其美,也不利于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所以此類文章適于學生熟讀課文、感知文意之后,教師再插敘背景。
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9課)一文時,我先讓學生反復誦讀,不僅使學生陶醉于散文詩的音樂美中,而且使高傲勇敢、樂觀自信的海燕根植于學生心中,然后我適時設疑:高爾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出這篇激越豪壯的散文詩的?“海燕”是他閑情逸致下的海邊觀賞之物嗎?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此時我及時穿插其寫作背景,不僅使學生深入把握了海燕的象征意義,而且被經典美文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徹底折服。
三、巧用文本提背景
某些經典閱讀篇章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時代痕跡,是作者現實生活的體現,所以這些文章的寫作背景教師無需單獨介紹,只要巧用文本信息,引領學生反復閱讀,篩選出能體現作者當時社會生活的關鍵詞句,然后輕輕一點,學生就會恍然大悟,輕松了解了作者寫作的社會背景。
如在學習牛汗的《我的第一本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3課)一文時,我抓住文章難點句“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請學生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童年生活“荒寒”的語句。學生相繼找出“父親在北京大學旁聽過,大革命失敗后返回家鄉,帶回一箱子書和一大麻袋紅薯。書和紅薯在我們村里都是稀奇東西。”和“我把書撕了一半給喬元貞,一人看一半”等句子,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本文內容只是20世紀初中國農村苦難生活的一個小小縮影,自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四、結尾升華點背景
有的經典閱讀篇章運用象征手法,感情委婉曲折,主題別有深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把握主題,提高閱讀的能力,適宜結尾升華點背景。
如在學習巴金的《短文兩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8課)一文時,我通過引領學生反復閱讀、研討分析、比較異同等教學環節,使學生認識到《日》《月》都體現了作家巴金對光明的歌頌,對為了拯救人民,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怕犧牲自己的一切人的歌頌,都表達了作家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至此,本文的課堂教學也接近尾聲,于是我適時追問:“同學們知道巴金嗎?你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嗎?請給大家講一講。”然后在學生自主介紹的基礎上,我補充說明:本文寫于1941年,1940年—1941年正是抗日戰爭進行到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全部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使學生的心與作家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油然升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神圣感。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因而中學語文經典閱讀教材寫作背景介紹的技法不只是以上幾種。只要我們深入備課,全面把握文本和課堂,就會找到適合文本、適合學生的最好方法。
作者單位:河南省范縣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