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半壁江山,它直接體現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但是論及作文,教師、學生乃至家長,大家都覺得是較為頭痛的事情。教師怪學生寫不好;學生覺得沒啥可寫,也不知道怎樣才能寫好;家長面對學生“一竅不通”的作文干著急沒辦法。學生中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作文難,作文難,作文課上不開顏。”作文是一種傾吐,學生胸中無物,“吐”什么?怎樣“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作文教學已成為制約語文教學的瓶頸。
怎樣使學生不怕作文,寫好作文呢?我在教學中得出的經驗是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模仿, 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只有學會模仿,學生才會輕松地學會作文。模仿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模仿生活
模仿生活就是“照抄”生活本身。照抄生活,就要用心觀察生活。生活不僅是作文鮮活的源泉,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庫,更是學生寫作最好的老師。觀察是打開作文寶庫的金鑰匙,沒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寫作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觀察。
1.養成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獲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們努力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不論是大事小事都要讓學生隨時隨地地看看,處處留心周圍的人、景、事。凡事都要用心看,并要把看到的儲存在腦海中,寫成觀察札記。老舍先生講過:“自然界來了一陣風,下了一場雨,你都把它詳細地記下來,說不定哪天你的文章里,就需要寫到刮風,寫到下雨。”老舍先生的《在烈日暴雨下》之所以寫得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不正是得益于平日里善于觀察,勤于寫觀察札記嗎?儲存了大量的素材,它會成為原始材料,作文時一定會用得上的。對身邊的事絕不能熟視無睹。“處處留心皆學問”。如看一個人,一定要看清他她長啥樣,做啥事,怎樣做,說了啥話,表情怎樣等。只要培養了學生愛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就會終身受益。
2.有順序地進行觀察
人們從事一項活動,總要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觀察活動也是如此。首先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如觀察一種動物外部特征,先從整體到局部地觀察,再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從左到右地進行觀察。再如觀察建筑物,遠看像什么,近看像什么,上邊有什么裝飾,下邊有什么裝飾,正面、側面又有什么裝飾。若是寫記事文章,要讓學生留心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觀察從簡單到復雜,要循序漸進。先觀察靜止的物體,后觀察動態的物體。觀察生活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還要分清主次,要有詳略,突出重點。
3.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剛開始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想不到事物深含的本質,教師就要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日常生活,我們大都熟視無睹,但只要有觀察之心,調動多種感覺,體會其各種特點,對所見所聞仔細地去想想,就能想透事物的本質。如讓學生觀察一個熟悉的人,教師引導學生:你寫誰,這個人最突出的品質特征是什么,這個人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有什么特點,做了什么事,為什么這樣做,對人有什么影響,你對其有何看法。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觀察,就會觀察得更仔細一些,就能進一步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探尋事物背后的因果關系,表里關系,其運行變化的規律,尋找其神韻,預知其發展的趨向等,這樣的觀察可能更深刻。
二、模仿范文
1.肢解范文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對不同類型的文章,就其文章本身的特點,突出重點,做細致的分析、解剖,尤其是對經典文章進行肢解。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必須抓住“妙”,找出“美”,教師啟發誘導學生找出文章的妙在何處,尋覓美在哪里。如大家都喜歡的第三段:“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氣!”這一段美在多角反復,從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各個不同的部位寫雪后初霽的小山之美;美在色彩點染,亮麗的色彩點綴著小山,小山充滿著生命的活力;美在化靜為動,山們都穿上了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美在以虛寫實,“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美在段末點題:“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只要分析透了經典范文,學生從中學到的會很多。教師抓住時機,指導學生寫描寫景物的作文,學生就不會覺得無從下筆了。
2.模仿語言
學生觀察了生活,有了寫作的素材,也想明白了,就要把觀察到的如實地記錄下來,這就是照抄生活。要想簡練、準確地記錄生活就得積累豐富的詞匯。這就要模仿書面語言,從課本上、古今經典詩文中學習精彩絕妙的詞句。作文時,把這些精彩的詞語恰當地寫到作文中,你的作文就會生輝。模仿語言的第一步讓學生廣泛地閱讀、大量地背誦,在反復地吟詠過程中積累詞語;模仿語言的第二步歸類抄寫,把寫不同事物的詞語歸類在一起,用時就在這些詞語中,挑選出最能恰當地表達意思的詞語;第三步摘抄精彩片段,把文章中的那些精彩的描寫、敘述、議論、抒情、說明的語段摘抄下來,反復研讀,這樣既熟悉了詞語,又不知不覺培養了語感。
3.模仿寫作技巧
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語還不夠,還得學會表達的技巧。表達技巧不是先天就會的,還得從范文中學。學生剛開始寫作時,從一個詞語的模仿到句子的模仿,再慢慢地模仿文章的結構技巧,表達技巧,選材、詳略安排等技巧。從簡單的范文仿寫開始,到復雜文章仿寫,經過反復地練習,就能夠獨立地去寫作。諸多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的寫作,更多的是從文章到文章。模仿也是學習,從模仿別人的語言,到模仿別人的文章的結構,到感悟別人的思想,一步步地從幼稚走向成熟。如常讀某個人的書,寫出來的文章風格也類似某一作家。這就在讀書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書的影響,自然也模仿著作家的寫作技巧。
三、寫讀互促
學生模仿了生活,經過思考,有一定的感悟,就產生強烈地表達欲望。表達欲望是寫作的動力,召喚起表達欲望,學生就會“樂于表達”以至“欲罷不能”。如上所舉寫“一個熟悉的人”,學生已經過觀察,了解了這個人,那人的精神品質深深地感動著他,他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到了非要把這個人寫出來不可,達到一“吐”而后快的地步,這時,學生就會千方百計地寫好這篇文章。當內心的感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時,自己就會模仿范文,學習語言,學習寫作技巧。因感而寫,因寫而讀。學生通過閱讀無意中積累的優美語句,積累寫作素材,拓展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寫作的信心,激發寫作的興趣,還可以培養閱讀能力。這就達到了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的目的。
教會模仿,不僅可以解決初學寫作時無話可說的難題,積累厚實的寫作素材,還可以增益其寫作智慧,使初學寫作的同學較容易地進入寫作的大門,踏上寫作的正道,為以后寫作能力的提高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登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