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在創建數字化校園過程產生的一些迷惘和困惑,作為一名指導學校教育技術的工作者,我認為通過創建數字化校園能夠促進學校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增強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內化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促進教育均衡式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 創建 培訓 應用 新課程改革
“數字化校園”的創建活動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的作用,提高現有設備的使用效率,從而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開展“數字化校園”活動,正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因為數字化校園創建的過程,就是推動信息化基礎設施、軟件系統進一步完善的過程,是提升廣大師生信息素養的過程;是改變傳統課程死記硬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近年來,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深深感到教師和學生同數字化校園建設共成長。
一、以創建為平臺,完善學校信息化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配備
學校以創建“數字化校園”活動入手,不斷完善學校信息化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配備,為信息技術的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平臺。
對此,我們著力改善“數字化”校園硬件基礎。去年6月,我校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善正”綜合樓,內設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網絡管理中心等“數字化”校園必備用房。去年,我校投入5萬元購進近萬冊圖書,借助圖書軟件登記造冊,實現網上借閱。今年,學校對原網站進行改造,將寬帶接入教育城域網中,使網絡信息點覆蓋了學校每一個角落。目前學校擁有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網管中心、課件制作室、紅領巾電視臺、計算機資料及工作室各1個,計算機85臺,投影4套。這些設施的運用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實現了教師的網上辦公。
二、以培訓為突破,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內化教育理念
面對教師教育觀念現代化和素質信息化的新形勢,能否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已成為教學方式轉變的關鍵,也成為新課改核心目標實現的瓶頸。然而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穿新鞋走老路”,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培訓為突破口,通過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使得新教育理念不斷內化。
學校實行多輪分層分類培訓。首先對學校領導干部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明確“數字化”校園創建的重大意義,并下放相應的權限,以便他們能及時、有序地上傳相關資料;其次對教研組長進行培訓,教會他們創建、上傳、充實資料庫的方法,并要求他們組織該學科的教師進行有序上傳;第三,對青年骨干教師進行培訓,采用一幫一和以點帶面的方式,指導全體教師建好個人網頁;第四,組織多輪全體教師的培訓,幫助他們上傳相關資料、積極參與網絡教學、社區討論等。
三、以應用為目的,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
應用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想真正體現數字化校園的優勢,就要充分利用數字化的環境。我校本著“邊裝配、邊應用”“單兵團作戰和集團軍聯動并重”的原則,強化應用,為創建提供合力的支持。
1.加強單兵團作戰
我校十分重視教師個人主頁的建設,每月從網頁更新及時、版面活潑簡約、個性特色鮮明等方面評比教師個人主頁,增強教師單兵團作戰的主動性;其次,完善備課筆記和課程評比的標準,把未能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的教學一票否決;在“雙指導”及推門聽課時,隨時了解教師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情況,將其納入績效考核范疇。
2.強化集團軍聯動
在教師方面,我校有計劃地組織好資源中心集中建設,一方面以備課組為單位,在進行集體備課后,將相關資源上傳到題庫,加強工作的交流銜接;另一方面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網絡教學活動,通過集中網上教研,有效地提高了教師應用網絡的能力。同時我校緊抓與翔宇實小城鄉網上結對的機遇,組織教師與實小教師針對專題進行網上交流,拓寬了教師的交流領域。
在學生方面,我校組織教師與學生聯動,先后開展“驅趕蚊蟲”“節約紙張”“慶祝建國60周年”“家鄉的龜和鱔”等研究性學習活動,不斷地提高學生搜集、篩選、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開辟“話說夏集”“中國兒童報小記者站”等專題網頁,利用網頁幫助學生了解家鄉、宣傳家鄉,升華學生的愛鄉情感。
四、以管理為抓手,為師生參與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動力保障
在完善平臺的基礎上,我校十分重視管理工作。一方面我校制訂圖書借閱、校產登記使用和報損、實驗儀器登記使用、文件歸檔、檔案調閱等系列制度,使“數字化”平臺的管理有章可依;另一方面學校加強應用管理的考核,把中層干部分配到各個部門,定期對應用管理情況進行檢查考核,校長及信息中心則不定期在平臺上進行檢查,以強化應用管理的績效。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們將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譜寫“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松岡一郎著,楊豪杰等譯.《數字化校園》.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蔣必彪著.《數字化校園資源使用指南》.中國石化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朱紀華主編.《校本發展研究》.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夏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