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學生對作文學習產生厭煩,也使語文教師陷入了一個作文教學的困境。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語文的教學有效性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作文教學方面,仍然不容樂觀,尤其是在初中的作文課堂中,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即使寫了,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情感。學生的思想和個性完全無法充分的發揮出來,因此,如何進行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師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
一、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我們首先針對目前初中作文課堂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表現:
1.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師的講授,學生練習的機會少。許多教師仍然沿襲著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教師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將作文的題目,內容都進行約束,教師還再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束縛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必須根據教師所要求的條條框框去進行作文的寫作。事實上,這種寫作只能稱之為編造,而談不上寫作。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生無法自行進行作文的寫作,久而久之,對老師的條框產生了約束,導致學生沒有教師的命題和提綱,就不會寫作文的現象時時發生。同時,由于教師占據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時間就必然的減少,教師無法進行當堂課上的寫作指導,學生在課后的作業中經常是胡編亂造,學生的作文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提高。
2.脫離了實踐的作文,無法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往往由于教師的束縛,對作文的形式進行了規定,卻忽略了作文內容的豐富性,這樣就使學生在教師所設定的框架中,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缺乏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在進行寫作時,只能對作文的內容進行生硬的套用,沒有生活實際做基礎,所以無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提高中學生作文能力的途徑
隨著新課改實施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不斷被學校和教師所重視,創新思想的培養也逐漸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對作文的寫作興趣。許多學生作文能力無法提高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缺乏對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興趣做基礎,就是機械的應付。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
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只有熱愛寫作,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從而實現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利用學生對疑問的困惑和費解,正是激發學生興趣最為有效的方式。正是由于有了疑問,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對答案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學習。比如,在作文課上,我讓學生分成兩組,就一個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進行討論,期間需要同學們自行進行記錄,在辯論之后,寫下自己的觀點和感想,很多學生踴躍發言,并且對他人的觀點進行總結或者反駁,使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在學生交上來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各種新奇的見解,通過這樣的方式,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引導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傳統的作文課上,作文的主題和脈絡,往往都是由教師進行決定的,學生照搬,卻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自行思考和選擇的余地;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只選擇一兩篇學生寫的比較好的作文進行評析,卻忽略了大多數學生對于鼓勵和幫助的心理需求,這將會導致學生的寫作水平高低不齊。
事實上,學生在寫作中最需要的就是心靈的自由空間,教師應當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力,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情境中,進行寫作,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在進行作文課的布置時,不應當對作文的內容和框架進行約束,只要將大方向確定以后,將題材,時間,文體等交由學生自行選擇,這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地將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從作文中看到學生真實的想法,而這也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途徑。
3.作文的寫作必須以生活作為基礎。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樂于參加實踐活動和樂于閱讀課外資料的學生,作文能力相對于其他學生要高。所以,如果沒有平時在生活中的觀察和積累,在進行寫作時,則會感到文章空虛無味,只有以生活作為基礎,才能豐富學生的內心和思想,通過對詞匯和語句不斷的積累,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提筆成文。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到實際生活中。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無法將豐富的生活全部領悟,這就需要在課后,參與到生活中,用心觀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拓寬視野,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將多彩的生活用語言和文字描述出來。只有多多的涉獵課外,才能使寫作的過程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以新課改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