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復習”,老師和同學們都會想到日復一日的題山題海,教師講得累,學生做得累,復習無異于一種苦役。因此,曾經有教師提出,不經過復習,直接對所學知識進行考核,然而這樣做又不利于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系統整理以及鞏固發展。我們認為,復習的功能是無可替代的,但有些教師在復習時采取的方法有待改變,我們專門就“圓”這一單元設計了一節復習研討課,下面結合本人執教后的反思,談一下我對如何上好復習課的幾點認識。
一、整理知識,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在復習課中,有一個對知識的梳理過程,許多教師對學生總是不放心,上復習課要么就是面面俱到,不停講解,不停提問;要么就是大量練習,只求結果,不重過程。這樣的復習課表面看容量很大,教師也很辛苦。但是,有多少學生參與到復習中了呢?不得而知,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所學知識。
如在復習“圓”時,我這樣啟發學生:“我們復習知識就好比蜘蛛結網,今天,我們就把圓的知識整理成一張整齊的網。請大家拿出自己手中的圓,把你所知道的圓的知識整理出來,并介紹給大家。”這樣就避免了整理過程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問答式教學,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完成圓的知識網絡圖,形成知識鏈。這樣就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主動探究的快樂,從而提高復習效果。
二、創設研討氛圍,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在復習課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種研究、探討的氛圍。通過同學們在展示、匯報、交流、比較、評價、反思中展示的思想過程,幫助他們反復建構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展示學生的才華。
如在“圓”的復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各小組的同學分組用所學的知識提問并請另一組回答,看哪組學生提問的水平最高,哪組學生回答的最好。這里老師引而不發,讓學生相互提問、相互啟發,讓學生唱主角,使得整堂課“活”了。
三、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總復習時,有的老師照本宣科、機械重復,這樣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如復習“圓”一課時,我有這樣一個設計:“請大家給班級存儲的光碟做個包裝。”真實的生活情境創設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在問題的探索解決過程中,有的學生考慮美觀大方,有的考慮經濟、實用,有的考慮攜帶方便……學生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包裝式樣,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這樣,學生在獲得數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發展。
另外,在復習課中應當幫助學生掃清未知障礙。我喜歡這樣問學生:“關于這一知識,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復習這一部分內容,你又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這樣的引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復習過程之中。
四、在實踐中加深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數學公式、法則、定理的學習目的是運用,能否運用這些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的關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如在“圓”的整理復習課中,我安排了“如何知道一棵大樹樹干的橫截面積?”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學生自己動手,親自測量有關數據,再通過計算,得到了滿意的結果。這樣做使學生對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學到的數學知識十分有用。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實驗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