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的課堂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改觀。我們必須提高課堂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成學習的主人。在這種情況下,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法,把握生物教學的課堂藝術,提高課堂效率勢在必行,而在課堂藝術中有種教學法它的名字就叫“活”。“活”的教學境界能讓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體味樂趣,欣賞美趣,享受情趣。
一、“活”出新觀念,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物課堂教學應該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以師生平等的交往為本質特征,充分釋放學生的活力為手段,讓每個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破舊立新,首先必須打破老師“一言堂”的模式,讓學生從原來的靜聽模式走出來,積極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思想引導行動,讓新觀念“活”起來,觀看教改成功模式的錄像,展示那激情的學習氛圍,目睹“我的課堂我做主”的豪邁,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產生主人翁的意識。積極參與,活躍思維,釋放活力。而老師則由講臺“神壇”中下來,與學生平等相待,與學生默契配合,用愛觸及學生的心靈,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學生才能將老師當朋友,才能瀟灑自由地展示一個原本豐富多彩的自我。在這樣和諧的教學環境中,老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發現、激勵、呼喚、鼓勵,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參與、自主探究、發現和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欣喜地發現:當思想觀念改變的時候,學生踴躍上臺展示、分析問題能力、實驗操作、合作、探究能力都大大加強,生物課堂展示了新生命的活力。
二、“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要想上好一堂課,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它賦予知識生命力,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可從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到學習的主題。例如在講《動物的運動》時,教師可先把舉目關注的“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學生的情緒不由自主地一下給調動起來。然后順勢激情導入:“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日子,也是中國科技實力的展示。那么這一科技的進步與哪一種動物的運動啟迪有關呢?”教師通過導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在一開始就處于一種探索新知識的亢奮中,達到了導言激趣的目的。
三、“活”應用,激發學生探索知識,擴展知識面
在《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節時,上課一開始,我告訴大家今天先講個故事:“有個地方種植水稻,大米的質量很好,就是產量不高,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長越好,產量也有所增加,當地的人都很高興。但是,從1955年開始,這個地方突然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關節疼,不久就全身疼痛,連呼吸、吃飯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長越矮,(有的學生笑起來)身體縮短,最多矮了30厘米左右(學生無人再笑,眼睛里現出驚疑的目光)。這是什么病呢?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從死者遺體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體內骨折多的達70多處。(學生大吃一驚)后來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禍首(學生急切想知道)。原來,在這個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煉鋅廠。(學生議論,河水污染了)是的,工廠廢水中含鎘,這種水澆灌稻田,大米就含鎘。人們長期食用鎘米,就出現了上面的悲劇。”而日本廣島受原子彈爆炸后存在什么影響呢?讓同學們課后查找擴展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又如在近親結婚導致遺傳病的案例中穿插了達爾文的遺憾:“達爾文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和表姐瑪麗結婚。近親結婚,禍及子孫。聰明的達爾文和美麗動人的瑪麗生下了十個孩子,個個體弱多病。有三個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個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個女兒一輩子也不能出嫁,有三個兒子無生育能力,終生未娶。四兒子一生娶了幾個老婆也沒有抱上娃娃。”聽罷,同學們興趣大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詢問我國偏僻的村落為什么會出現“傻子村”現象?這樣對近親結婚的嚴重后果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對我國《婚姻法》中禁止近親結婚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活”用錯誤,讓知識更扎實
在“食物鏈”部分教學時,我故意把食物鏈的箭頭寫成:草←兔←蛇←鷹。同學們議論開了,然后我說:“有些同學到考試的時候常這樣標新立異,把食物鏈反寫過來,這麻煩可就大啦!這蛇把鷹吃了,而兔又把蛇吃了,最后草把兔吃了,不知道是誰家種的草發生了特異性的變異,那么厲害,說不定還會吃人呢!”學生一陣大笑,也便從笑聲中認識到這種錯誤。如在血液的內容里關于紅細胞的數量時,不同地區的人數量是有差異的,當我們進入高原地區時,由于缺氧,能量供應不足,會出現頭暈的現象。那高原地區人的紅細胞數量與平原相比,誰多呢?有些學生認為平原含氧高,紅細胞就多,高原地區缺氧,那邊的人紅細胞就少。我說那這樣高原地區人就更缺氧,老是頭暈了嗎?其實不然,由于高原地區空氣稀薄缺氧,人體組織缺鹽,引起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多,它刺激骨髓生成紅細胞,而會發生代償性紅細胞增多。有些教練帶參賽的運動員去云南訓練目的就是讓運動員在高原環境中體內發生代償性紅細胞增多。
五、“活”總結,讓知識更全面
在《血液循環》中,為了使學生更好掌握血液循環的兩條途徑,結合模型,我以路線圖的形式做了如下總結:
這樣,學生不但容易記住循環途徑,而且對循環中血液顏色的變化也一目了然。
又如在《消化系統的組成》中,我設計了一個西瓜子在人體內一天的歷險記作為本節課的開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以這個故事為背景,又設置了一系列的活動環節。首先,進行了角色扮演,即讓學生扮演消化系統中的各種器官,以第一人稱來介紹這些器官,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對消化系統的組成有個大概的印象。接著,讓學生扮演西瓜子,按其歷險的順序為那些消化器官進行排序,從而使學生掌握消化系統的組成順序。
“活”的課堂藝術,更新了思想,提高了學習興趣,充分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動腦、動手、動口、自主合作參與學習與討論,更利于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并散發出更持久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樂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