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所以各項教育措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主體來開展,充分調動主體的積極性,挖掘其潛能,以使我們的教育既能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又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作為政治教師,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自律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政治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確立正確的觀念,牢固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堅決摒棄那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輔導教師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負擔,與政治老師無關……”等錯誤觀念。不斷地去學習和提高,使自己成為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班主任,真正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
二、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和政治老師的工作不是“管、卡、壓”,不是被動地坐等學生出現問題,再去命令和呵斥。這樣不僅無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相反卻會引發學生的多種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眾多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厭學”“自閉”等多種心理問題均與教育者的簡單、粗暴有較高的正相關。因此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中,確立引導為主的原則是必須的。
三、整合
班主任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諸因素的核心,政治老師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諸因素的引導著,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共同起主導作用,因此,班主任和政治老師必須對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諸因素進行整合,使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諸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減少系統內耗,最大限度地發揮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在班集體建設和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
1.對癥下藥
通過活動課、主題班會等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生潛伏的積極影響,同時它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針對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我們又先后開展了“班級故事”,讓每個學生尋找、發現本班的故事,讓大家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讓學生與兄弟班開展辯論賽、拔河比賽、籃球賽等,在活動中,學生開始變得熱情、團結、互相關心幫助,整個班集體逐漸形成較強的凝聚力。
又如: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恒心、毅力、對學習存在惰性,從而使他們智力因素受到極大束縛的特點,我開展了“學習為了什么”“磨礪堅強的意志”等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制訂了不良學習習慣治療卡,制訂了系列監督機制,并配合“學習競爭伙伴”“進步之星”,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在活動中,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起到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控制和強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兩極分化的局面。
2.個案法
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與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更有針對性的交流,選擇更具體的教育方式。
多年的探索中,我們發現除去我們常用的個別談話法,筆談的方式效果頗佳,它可以使學生更徹底地敞開心扉,使學生獲得更深切、更長遠的情感。因此我讓每個學生制作一本“心連心”日記,要求字數、內容不限,定期與我交流。
此外,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無論是個別面談,還是筆談都必須注意幾個原則:(1)平等性與民主性原則:師生間的民主與平等,才可能產生依賴與信任的力量;
(2)共情原則:注意傾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學生的各種內心感受,并將其表達出來,與學生產生共鳴;(3)保密性原則: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學生才有可能毫無顧忌,暢所欲言。
3.情景設計
針對某個和某些學生的特殊心理問題,結合心理學原理設計特殊的矛盾情景,使學生產生相應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斗爭,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自我調節系統,最終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得到升華。
例如:教師出示題目或講一個故事、設置一個情景、學生分角色演示情景、教師在情節高潮處置疑、全班學生討論、學生根據自己觀點分組續演、教師總結并引導,這種方式適合于情緒輔導、社交輔導等。
4.專題講座和心理訓練課
針對群體的心理狀況請有關的專業人員進行專題講座和相應的心理訓練。如我們結合學生盲目崇拜模仿鼓惑仔,請市少年犯罪專家做了《犯罪離我們有多遠》的專題講座和訓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心理學專用的方法,如:暗示法、情緒宣泄法、感覺統合訓練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總之,深入的分析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諸因素及其關系、不斷的探索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對學生高尚品質、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對指導展開素質教育等教育實踐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都應把它列入政治教學的目標和計劃中去。
作者單位:東海縣洪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