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歷史教學工作者必須讓豐富鮮活的歷史“靈動”起來。本文從“抓住課堂主陣地、學生做小老師和參與社會大舞臺”這三大方面闡述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誘導讓學生參與教學,從而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達成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教學 興趣 誘導參與 “靈動”
知識經濟社會決定了當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培養更全面的、更高素質的人才。為適應這一趨勢的新課程教育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展開。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在這一潮流下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師一定要擺脫原有觀念和行動的束縛,進行積極的有效的探索和實踐,讓教育產生活力。
歷史教育盡管是對已發生事情的一種再現,具有“過去性”的特點,但它的內容畢竟是活生生出現的、絢麗多彩的、流動延續的。所以,我們決不能采用傳統的“一言堂”的方法,讓學生覺得歷史是那么的枯燥無味。歷史教師必須要在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上下工夫,這是老話,老話必須重提,唯有此,歷史教育才能“靈動”起來。
“興趣是什么”,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和趨向某種事物并與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個性心理傾向。人對有興趣的事物,總是說起來津津有味,做起來其樂無窮。興趣乃智力之母,興趣能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研究問題,是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劑。這幾年,我通過自己的發現、實踐和思考,結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有了一些感悟。我覺得誘導參與,是激發其潛在的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具體做法如下:
一、引導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的
途徑
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也主要依賴于此。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體驗歷史情景,活躍課堂氣氛
體驗歷史情景就是根據教學主題恢復當時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師生共同融入這種情景以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美術、音樂及多媒體形象來創設歷史情景,開發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1.運用語言形象
這不僅僅單指把歷史教材作形象化的講述,而主要是指用與教材密切相關的詩歌、對聯、成語乃至散文等作為形象化的輔助教材。如講紅軍長征時,我就用了毛主席的律詩《長征》作為語言形象,學生很感興趣,紛紛抄錄書頭。上古代史時,許多同學對朝代的更迭有畏難情緒,我就給他們介紹歷史朝代歌,方便了他們的記憶。講解近代史時,諷刺慈禧賣國的對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學生一聽,對慈禧和清政府的仇恨就上來了,課堂氣氛就活躍了。在教學中。學生學過的古文、散文、諺語等都可以成為相應的歷史教學所用。語言形象創設的歷史情景是豐富而富有想象力的。
2.運用音樂形象
如在學習新人教(必修3)“音樂的發展與變化”時,我從網絡上收集了課本中相關的音樂音頻,然后在介紹音樂大師和杰作時,教師簡單介紹一下人物的時代背景就可以了,更多時間讓學生欣賞曲子,學生對于音樂的感覺是很靈敏的,他們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時代不同音樂家的不同風格。這樣,在音樂聲的流淌中,學生回到了那個時代,感受了人的內心情結。其他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也可以輔助音樂的手段,如在講解法國大革命時,就可以播放《馬賽曲》;介紹“九一八”事變時,可以播放《松花江》,或高昂或悲傷的樂曲有力的渲染了事件的時代感。
3.運用美術形象和多媒體形象
課堂教學設計時,可以充分發掘教材材料,在所有能反映歷史面貌的圖片、照片、幻燈片、模型等動態或靜態資料中選擇有效呈現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資料,恰如其分的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此外教師還可以用簡筆畫的方法來呈現歷史場景、解構歷史概念,能達到很好的激趣作用。同時,視頻資料是最能調動學生進入歷史情境的手段。如我在上“解放戰爭”的相關內容時,就截取了《百年中國》《挺進大別山》等資料片,學生很有興趣,無需費很多講解就可以達到情感體驗和升華的目的。
(二)構建知識結構,提供交流機會
歷史教材的編寫有其內在結構。學生如果沒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大小結構,就會影響到學生對歷史整體的認識,也無法從橫向和縱向上全面的比較和看待歷史,從而使學生感受不到歷史的“連續性”和“靈動感”。那么如何能讓學生來發現這樣的結構,而不是直接的呈現給他們呢?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和對學生的放手。我一般先讓學生預習,上課時叫上幾位學生上黑板或口頭回答,并說明理由,其他學生補充。有時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但老師要歸納出一個總的完整的結構給他們。有時根據課文的內容,可以讓他們討論原文的結構是否合理,如何修改?理由是什么?這樣,課堂氣氛很活躍。總體知識結構的完成,對后面教師的講解很有好處,也便于學生理解。
(三)模擬歷史任務,得出歷史啟示
新教材課后“學習延伸”的探究活動題,很多就是要求學生模擬歷史,聯系現實,得出啟示。如學習人教版(選修4)關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延伸題,設問學生“假如你是一位民國百姓,在辛亥革命后面對民主共和遭到破壞的殘酷現實,你的心理狀態會是什么?”這樣的任務給出,學生會充分想象當時的歷史現實,結合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信仰,給出多種答案,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借此分析總結孫中山先生的做法,體會偉人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和對民族精神的鑄造作用。
二、誘導學生參與部分教師的工作
讓學生當“小老師”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他們的能力,豐富其課余生活,增加對歷史學科的感情。
(一)參與講課
一個學期我選擇幾個難度中等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上講臺講解,事先不安排到具體學生,全班布置,這樣,全體學生都有緊張感,也誘導了他們認真查找資料、充分準備。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講的精彩部分一定要鼓勵,其他學生鼓掌表揚,講的有疑問之處,大家相互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這種做法使全班學生的情緒高漲。
(二)參與出卷、批卷
讓學生自己考自己,他們每次都很高興。教師要講清命題的意義、原則、方法和注意事項,并做一定示范,然后讓學生自由命題。命題結束后,分小組討論。最后擇優組合,制訂一份通用試卷。學生做自己出的題目,會感到非常愉悅。這就達到了檢測的目的。此外,也可以讓學生參與批卷,老師必須公布具體的評分標準。由學生交互閱卷并簽名,老師要進行抽查。但這些活動只能偶爾進行,重大考試除外。
三、誘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大舞臺中去,到社會上去發現歷史,認識歷史,思考歷史
歷史教育教學除了學校課堂這個主陣地外,還可以利用社會這個更廣闊的空間。社會是個大課堂,我經常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紀念堂去參觀,學生十分高興,并且能把從這些地方得來的歷史知識同課本知識融會貫通。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歷史劇等參加學校上級或社會組織的大型紀念活動。另外,我還教導學生在自己玩的過程中,多留一個心眼,因為在風景區、街道等,許多地方都有歷史的影子。學生通過我的誘導,已經懂得生活處處有歷史。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
總之,歷史很精彩,學生只有對它產生了感情,才能把我們所教授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涵養和素質,從而切合了教育的本質。我在此所述的“誘導參與,激發興趣”是讓歷史教學“靈動”起來的重要途徑,是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點點感悟和思考,我相信更多的教師會在這方面做出努力和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