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蘇教育新政推行以來,教育“五嚴”禁條成為學校辦學的高壓線,過去的靠拼時間、高強度、人盯人的教學管理模式注定要淘汰。因此,如何既保證高考成績,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高三歷史教學的難點。
一、更新觀念是適應新形勢變化的前提
1.更新教學觀念
新形勢下能利用的教學時間只有課堂45分鐘,因此要更新時間觀念,提高課堂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新課標下歷史高考主要考查基礎知識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凸顯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化,特別是越來越多地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考查學生的三維目標。
例如:2010年江蘇卷第21題:“中國古代飲茶之風始于唐,盛于宋……”試題展示了四則關于飲茶文化的新材料,要求通過對飲茶文化的探究考查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僅就知識講知識,而要強調新材料的應用、新問題的挖掘,讓學生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2.更新教師本位意識
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真正的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所以要破除教師本位,凸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培養學生學習的體驗性。
3.轉變史學觀念,關注考綱變化
在復習過程中要有敏銳的預見性,及時獲取史學動態和高考信息。如近年來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等彰顯在高考試題中,而文明史觀由于內涵豐富,尤其受到命題專家的青睞,以文明史觀來命高考試題逐漸成為一大流行趨勢。所以,我們在歷史復習中要注意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
當然,真正指導我們復習的具體文件是考綱,應吃透考綱,領會高考意圖,既要依據考綱,又不能拘泥于考綱。
例如:2010年江蘇卷第2題: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造成這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答案:C
在2010年江蘇考試說明中并未明確提到九品中正制這個考點,與此相近的只有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而如果復習中僅僅局限于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變化,而沒有涉及選官制度的變化,就有可能漏過此知識點。
二、調適教學策略是適應新形勢下高考的關鍵
1.落實“四步導學法”
即導學—討論—點撥—提高,實行“先導后學、先學后教”的教學流程。編制教學案,提前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提前對考綱和知識結構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老師利用新材料、新問題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深化和檢查。
例如:“在復習《現代中國外交》時,通過課件展示相關材料,要求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一邊倒”方針的必要性;尤其著重探討“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與“一邊倒”是否矛盾。這二者之間是否矛盾并沒有現成的答案,通過課堂討論能很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擴大視野,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
2.強化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規律性知識
《考試大綱》明確指出:“高考把對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這就要求在復習中多研究綜合能力考試的性質、目標和要求;重視挖掘主干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變通和遷移能力,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狀態。總之教師要善于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歷史知識,交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
3.關注社會熱點
歷史學科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決定了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聯系現實,突顯時代氣息。在密切關注現實熱點的同時,還要從歷史的角度總結社會發展規律。這既是近年來歷史試題的鮮明特色,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特點與要求。
例如:2009年江蘇卷第12題:分析右圖可知,導致中美貿易變化的主要因素有(選項及圖片略),此題不僅考查了中美關系這個近年來高考的熱點,還與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當今世界上活躍的組織機構聯系了起來。
4.注重地方史教學
關注地方史,尤其要堅持“省情了如指掌”的原則。因為新模式下分省命制試題勢必凸顯地方特色,關注地方史上的重大事件。如2004年江蘇卷“鄭和下西洋”,就非常吻合江蘇省情。除此之外,如南京在近代革命史上的地位變遷,南通、無錫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作用,昆曲等都有可能成為本省命題的熱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