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是課堂的心臟,是課堂的靈魂。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才會有主動探究學習的愿望;有了問題,才會有創新。人的思維開始于問題,學生的思維也是伴隨著層出不窮的問題而展開的。因此,將問題貫穿體育教育過程,讓問題成為知識技能的紐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能實現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是我們體育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現代體育教育追求的理想。
關鍵詞:初中生 體育問題意識 實際化 培養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科學史上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思維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所以,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永遠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有些課堂上一些培養問題意識的方法是“徒勞的、無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一些老師常用表面性提問也就是簡單的封閉式提問法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旨在追求熱鬧場面,要求一問齊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一些老師慣用習慣性提問貫穿課堂,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因此,每一堂課的體育問題我們都應精心設計,提高效益。那如何用心設計,使問題更有實效呢。我認為我們初中體育教師應積極地投入到初中生體育問題培養的再認識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水到渠成。
二、培養初中生問題意識的再認識
要培養問題意識,首先要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影響學生提問動機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1.膽小、緊張,怕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2.滿足于一知半解,認為對知識技能已經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識技能,年齡限制,難于掌握知識技能要點,難于生疑。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生疑,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不懂就問,敢于對老師提問,對同學提問,對教材提問。
體育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基礎知識技能的傳授,這樣無法從根本上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而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作為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主動發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體育活動中積極體驗,發現體育問題。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并動手操作,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空間。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親自試驗,通過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來探索體育問題。在解題的思維過程中,也要讓學生探索實踐,要讓學生參與解決問題思路的探索過程,改教師講思路為師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對錯誤思路不輕易否定,要在討論論證中排除,討論中肯定,并從中選優,讓學生在參與探索過程中,體會方法,嘗試創新。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
三、培養初中生問題意識的實際化策略
《新課標》指出:體育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技能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體育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切實了解并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多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制造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一)從生活中導入,激活學生的體育問題意識
一些體育內容雖然是帶有專業特色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初中生接受的原形。生活是學習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走出課堂,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體育信息資料來重組教材。例如:在上初一“排球墊球”這一節課讓學生體驗墊球技術要領時,我圍繞一個“大人交往禮節”這樣一個主題,根據見面抱拳行禮、熱情握手、上步擁抱等具體情景,讓學生體驗墊球的抱拳、伸臂、夾肘、上步要領……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體育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現實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生活中的課堂,增強學生的體育質疑能力
質疑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一把金鑰匙,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技能的興趣和熱情,是釋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和才干的好辦法。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讓學生警覺問題時時處處都存在,提倡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由不敢質疑到敢于質疑,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會問。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其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教其有疑”,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
1.營造質疑的氛圍,讓學生“敢問”
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松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要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教師與學生之間達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是問題意識產生的良好條件。
在教學中,我常常對學生說:“只要你想到了,就說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不要怕出錯,課堂就是出錯的地方,沒有人會笑話的。”有一次在復習“前后滾翻”時,我讓學生圍繞“前后滾翻學習中你有什么困難?”提問。學生想到了這樣幾種:老師我為什么老是滾到墊子外面?我滾的次數多了為什么老是頭疼?我問還有其他問題可以提嗎,學生都搖頭了。這時我發現平時學習有困難的一位學生好像有話要說,可又不敢說的模樣,于是我不斷地鼓勵:“還有問題的盡管說,講錯沒有關系,就怕你沒有勇氣!”在我的目光注視下,這位同學終于舉起了手:“我為什么在滾的時候雙腳會離開身體呢?”這個問題引來一片笑聲,提問的同學的臉一下子紅了。這時,我問學生為什么發笑?學生都說太簡單了。我就說這個是問題呀,老師只要你們提問就行了,并沒有規定要簡單的還是有難度的。學生馬上增添了提問的勇氣,又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后滾翻時我為什么感到非常吃力?前滾翻后我為什么不能馬上蹲穩呢?等。剛才提問的那位學生也有了更多的勇氣,積極參與了提問過程。教學中或許學生提的問題不一定都是有價值的,但我們只有在學生有勇氣提問后,才能慢慢引導他們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發表不同看法的權利,熱情鼓勵、積極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質疑發問。
因此,教師對待學生的提問與回答應有正確的態度,多給學生成功的體驗,這樣融洽的教學氛圍,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讓學生敢說、敢問。
2.創設質疑的情境,讓學生“愿問”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依賴于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要依賴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技能的狀態。如教學初一的“肩肘倒立”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手“支撐”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小棒來做支撐練習,支撐好后,讓同桌之間比效果。當學生比出效果后,我問:“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這時,學生問:“大家都是用的一長一短的小棒,為什么長棒的傾斜度不一樣呢?”我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并讓學生把各自的短棒進行比較,得出:各人的短棒不一樣長,也就是長棒的“傾斜度”不相同了,也就是說在“肩肘倒立”中手支撐的位置決定身體的姿態。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從而讓學生愿問。
3.給予質疑的時間,讓學生“能問”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善于提出問題。教師還要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正確的評價,有助于學生獲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己,使他們各自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
目前初中體育教學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個“牽”字,老師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環節,牽著學生的鼻子按老師的思路亦步亦趨往前趕。老師問個不休,學生忙于應付,根本沒有質疑的機會。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老師首先必須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細細地實踐,靜靜地思考,去發現問題;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去提出問題;要改革教學方法,把質疑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是:
(1)課上,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講解示范,對同學的發言或展示提出疑問,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
(2)學完某一教學內容后,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回想自己剛才學過的內容或提出一些異議,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能力。
(三)挖掘生活中的體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育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體育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體育活動體驗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例如用體育理論拓展教學《運動會編排》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先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字組合的,并讓學生說一說表示的意思,了解學籍卡號、郵政編碼、身份證號、考試編號等號碼的編寫方法,讓學生體會到編排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他們的使用價值,感受體育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學科情感,可以讓學生實踐給考場編號。
師:教導處為了便于對全校學生進行學籍管理,要給全校每個同學都編上號碼,大家討論一下,怎樣編呢?
生1:每個班的學生都從1號開始依次排。
生2:那樣我就是12號。
生1:每個班都有12號怎么辦?
生3:在號碼前加上兩個數字,分別表示這個同學所在的年級和班級。如:13表示初一(3)班。
生1:若在號碼中能表示出男生、女生就更好了。
生3:在號碼前添加一個數字:1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
師:就按我們剛才討論的方案,請大家給全班同學都編上號。
(學生交流,說一說:全班同學的編號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生4:11212表示初一(1)班12號學生是女生。
生2:33103表示初三(3)班3號學生是男生。
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己質疑,互相啟發與爭辯,最后成功釋疑,這樣既使學生對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又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在適宜的土壤中運用適當的方法去培養初中生的體育問題意識,有一定價值的問題會“不盡長江滾滾來”,它促使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璐.再議有效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03).
[2]《教育藝術》[J].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學藝術研究所出版,2007(05).
[3]《江蘇教育研究》[J].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2007(03).
[4]《體育教學》[J].北京體育學院主辦.2008(06).
[5]《教育科學研究》[J].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2008(02).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北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