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藝術人文學科之一,是關于美學的藝術。美術教育具有改變人的視覺態度的重要功能,可以增強人的審美意識,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美術的“美”包含自然社會的美,也涵蓋真與善之美。美術教育有自己獨到的教學內容,應該配合學校教育,構成學校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整體結構。作為美術教育,在初中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這一基礎上,培養其分辨美丑和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再加上初步的創造美的能力訓練,從而達到審美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對創造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初中審美教育的根本目標
審美教育,就是我們常說的美育。其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鑒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端正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理想及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情感,美化學生的生活,使其對美、對生活更加熱愛。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笨梢钥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審美教育的根本目標。審美教育在其審美發展上可以塑造個體的人格、個性的完整。所以審美教育的具體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崇高的審美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完善和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并提高其審美的能力。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制約并指導人的一切審美活動,初中美術要通過豐富的審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審美思想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培養審美能力的途徑
1.美感的培養
美術是視覺造型藝術,所以它依賴于形式而存在。學生首先要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也就是構成美術藝術作品的最基本元素,也稱藝術語言,如色彩、線條等。自然界的事物,諸如高大雄偉的山峰、彎曲流轉的河流、艷麗嫵媚的鮮花等都是美好的,學生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知和理解,逐漸就構成了對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整體知覺。但并不是所有的審美形式一開始就可以成為學生感知的對象,在老師沒有引導、講解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這些審美形式只是一種潛在因素,因此,培養學生感受形式美的能力成了審美教育的首要方面。初中美術課的最初階段,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的美術繪畫中,線條是構成美術作品的基礎元素,通過線條的變化展現出千變萬化的事物,所以線條在美術中是具有神奇魅力的元素。美術教師要善于用優秀的代表作品指導學生去欣賞和分析,然后使學生通過練習和時間加深對其的理解。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要通過對優秀素描作品的臨摹等,來培養自身對臨摹對象造型因素的感受能力。
2.審美情趣的培養
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已經被很多的美術教育學家所接受,并極力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未必全面,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需要對事物有畫畫描述的沖動,甚至看到好的作品時能產生愉悅的狀態,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繪畫的熱情。美術課要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情感因素,使其在學生心目中轉化為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培養學生對美的熱衷。情感教育的培養可以通過作品欣賞、參觀和臨摹優秀作品等形式開展教學,內容選擇上也應該多方位地展開。
3.審美理想的培養
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形式是感受美的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反映,但是這種感受受到審美理想的限制。初中學生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因素,對是非標準的把握往往出現偏差,分辨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丑惡,對該歌頌、該批判的事物混淆不清,審美判斷的不同引起的情感反應必定也是不同的。健康的、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集中反映,這樣的作品使欣賞者賞心悅目,審美上達到愉悅,所以起到了積極健康的審美教育作用。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鑒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改造生活才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孩子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但是也是容易出現偏差的,作為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將其豐富的想象力轉化為審美的創造力。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所有造型手段,加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分析,并且在老師的引導下把無形想象變成可視形象,從而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
美術教育可以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培養與升華,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教育教學手段不斷加強中學生美術教育,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鼓勵學生進行活躍的思維,尊重學生的各種想法和作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傊诔踔忻佬g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審美教育這一主線,這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通過適合的方法去引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加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審美教育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官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