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全國各地的教學模式均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計算機教學也不例外。
一、課堂教學有了明顯變化
1.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大綱規(guī)定學生上機時間不少于總學時的70%,這就是說本門課程的學習多半時間是在學生自學中進行的,上好本課程,教師的組織引導起關鍵作用。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得渴望學習,而不是要老師逼著學,實現(xiàn)這一學習目標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擔任主角。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正是親身的體驗和實踐在新課改下學生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學習的一種內在動力,這種內在的需要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習中,教師走下講臺,成為學生中探討的一員,與學生互相交流,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導學生解決營造敢于提問,勇于探索,勇于爭論,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2.教師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xiàn)實社會相聯(lián)系,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重傳授知識輕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導致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就事論事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較少,讓學生感到學習沒有意思,但這次課改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生由不愛學到愛學這些學科。主要原因有:(1)新教材增添了許多圖表、圖像、文字資料,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2)在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把有關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從不愛開口,到積極發(fā)言,踴躍參與。(3)將相關的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努力使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
教師由課程的實施者轉為課程的開發(fā)者,有對教材的駕馭和取舍能力,有教材和非教材的整合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教師形成強烈的參與意識,由知識的灌輸者轉為學習的組織者,由課程的教書者轉為教學的研究者。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不能只是拘泥于一本教科書、一塊電子黑板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而是要運用豐富的教育技術手段,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具有它特有的優(yōu)勢。
3.教學內容靈活、切合實際
以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大多先介紹計算機的發(fā)展史、工作原理、二進制……大部分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枯燥乏味,聽起來沒勁,沒有興趣;許多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打開書本就接觸到這么多抽象的概念,感到計算機太難學,甚至打退堂鼓。
現(xiàn)在的課本內容靈活、注重實用性,有必修《信息技術基礎》和選修《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wǎng)絡技術應用》《數(shù)據(jù)管理技術》及《人工智能初步》五個選修模塊,學生學完必修基礎模塊后,可根據(jù)自己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選修模塊內容進行學習。這不僅大大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渴求更多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在學習課本知識同時,帶領學生到網(wǎng)上沖浪,領略網(wǎng)絡給我們帶來的智慧和樂趣。用句俗語說“學生正在瘋狂學習信息技術”。
二、在教學中利用積極有效的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
在以往傳統(tǒng)的《微機》教學中,對學生常采用的評價大多是測驗或考試,如為評價一個學生處理多媒體信息的能力,可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實際操作任務中來搜集、處理多媒體信息并制作多媒體作品,來考查學生實際的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能。這樣的方法很難準確地評價學生整個的學習狀況。
在新課下,為了與教學保持一致,對學生的評價力求與教學的計劃同步進行,貫穿于教學前、教學教程中和教學結束的整個過程,在注意學生操作技能中“怎么做”的側面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在操作技能中“為什么”的層面上,例如:“為什么要選擇該工具或軟件來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這個算法是當前條件下的最佳算法?”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在學生具體操作之前、操作過程中和操作之后要不斷地詢問,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僅只是死板地記住知識點和操作方法,更是要不斷地反思和思維,進而使學生對知識全面理解和進一步地提高。
信息技術課是嶄新的素質教育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新課改后,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已出現(xiàn)可喜的變化,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高舉素質教育大旗,使信息技術課成為一門實用課程,使本門課程真正為基礎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