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時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把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之一。那么如何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恒心呢?
一、培養讀書的興趣
激發讀書的興趣是培養孩子良好讀書習慣的突破口。為了讓學生喜歡讀書,我精選一些小學生必讀的書目拿到學校,利用每天放學前的10分鐘給學生讀,同學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們班的同學們每天放學前都要聽了故事才回家的。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的書包里也都多了童話故事一類的精美的圖書。
開學初的家長會上,我要求家長堅持每天和孩子一起讀書,和孩子讀同一本書,和孩子交流讀書的感受,這對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有著莫大的幫助。當他不愛讀這本書的時候,父母可以鼓勵他、用書中的趣味處吸引他;而當他覺得這本書味道很好的時候,父母可以推薦給他更多的好書。親子共讀,父母的力量會使他愛上讀書這種休閑的方式。
不讀課外書的學生,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必然膚淺。我不失時機地結合課內學習,拓展課外閱讀,點燃學生閱讀的情感之火。如二年級時學習《稻草人》一文后,我講解《綠野仙蹤》中的精彩片段及相關童話故事,使學生產生閱讀的愿望。課余時間常聽到學生們議論小女孩多蘿茜、沒有心的鐵皮人、沒膽量的獅子、沒腦子的稻草人、翡翠城的奧芝等精彩的故事,于是我就借機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例如《木偶奇遇記》《海底兩萬里》《魯濱孫漂流記》等。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二、培養速讀方法
1.要求學生讀書時,書本要離眼睛遠一點,并且讓學生養成習慣。好處有二:一是可以保護眼睛,視力不會受損。二是眼睛離書頁遠,眼睛看到的視野就越寬闊,視網膜成像的文字就越多,就為今后一目十行的讀書做好了準備。
2.平時學生讀書時,不一律要求朗讀,而是將朗讀和默讀結合進行。朗讀出聲是閱讀速度慢的殺手,如果在閱讀的時候出聲,理解就大打折扣,因為大腦接受信息通過了聲音這一個不必要的環節。當然讀出聲對記憶是有好處,因為多一種刺激,但對于平時養成閱讀速度卻是有害而無益的,如果要提高閱讀速度,就不要用朗讀的方法。
3.要求家長平時經常帶孩子到書店去看書。書店里有孩子特別喜愛看的、文字量不大的書,如笑話、漫畫、腦筋急轉彎一類的書,學生為了看自己喜愛的這些書,想多看幾本,就逼得自己不得不加快閱讀速度,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做既促使孩子注意力的提高,又無形提高了孩子的閱讀速度。
三、營造讀書氛圍
要想讓學生喜歡讀書,堅持讀書,營造好的讀書氛圍是尤其重要的。為此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每個學生,每天的書包里都要有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課間和中午休息時可以拿出來讀,那些完成作業快的同學也可以充分利用剩余的時間讀書。這樣既防止他們因為無事可做而溜號,又培養了他們讀書的習慣。
2.每天讓學生輪流講故事。隨著學生們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試著讓那些讀書比較流利的學生輪流給同學們讀故事。同學們的表現欲很強,他們都極力爭取這樣的機會。這樣,學生的閱讀水平就會有整體提高。
3.提倡互相換書讀。小孩子總是對別人的東西感興趣,讀書也不例外,他們總覺得別人的書更有吸引力。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自己讀過的書和同學交換著讀,這樣他們的興趣更濃,讀書的速度也有所提高。
4.把握假期的機會多讀書。每逢節假日,我都不會布置太多的作業,我總是提醒孩子們有時間多看書,然后把你看到的好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5.利用課外閱讀的時間積極引導學生收集格言警句,用以自勵。如“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只要工夫深,鐵柱磨成針”等。當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便用這些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勇敢地面對困難。
四、榜樣引領
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興趣受到客觀原因(困難、挫折)的阻撓時,就半途而廢了,這種沒有恒心,沒有堅強意志的學生是不會攀登科學輝煌頂點的。因此老師要依靠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給學生樹立典型,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品質。例如:在總結《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問:“假如小時候的張衡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會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地動儀嗎?為什么?”同學們都各抒己見,于是老師總結:“同學們,愿意以張衡為榜樣嗎?(生:“愿意”)教師啟發:1.用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化為我們學習的動力。比如學習繪畫、舞蹈、書法、進行閱讀等,說不定未來的繪畫家、舞蹈家、書法家、文學家等等就在我們班上呢!2.張衡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會讓他在未來的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證明,最終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學們在課上就要做到不輕易動搖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
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本中的典型榜樣,找到“結合點”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恒心,樹立他們遠大理想。課文中的榜樣有很多:愛迪生、居里夫人、李時珍等等,這就需要老師善于把握,及時滲透。
在閱讀中,學生可以發揮的空間比任何一門學科都大,作為語文教師,不能讓學生有“欲求受挫”的感覺,應有豁達的心胸,讓學生熱愛閱讀,不怕困難,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余字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