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并運用,并且逐漸成為數學課堂的一大亮點。合作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以共同目標為學習追求,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以合作交流為基本特征,具有明確個人責任的互助學習活動。但是,由于缺乏對合作學習內涵的正確理解,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影響了學習質量的提升。事實上,合作學習不只是幾個學生的簡單組合,它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對合作學習理論和策略的掌握及合理運用。初中數學合作學習的策略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理劃分學習小組
學生的合作行為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的,小組的合作氛圍、人際關系制約著個體參與合作學習的效度。所以,科學地劃分學習小組對合作學習的順利實施尤為重要。
教學實踐中,為了方便起見,教師常常將同桌的兩位同學或前后4位同學甚至8位同學組成學習小組,這樣略帶盲目性的分組往往很難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小組構成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更有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所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是指學習小組是由性別、成績、個性及學習能力各不相同的學生構成,人數一般不超過6人,全班若干個學習小組之間要具有可比性。這樣建構小組既能促進組內同學的互助,又有利于不同小組之間展開學習競爭。當然,教師分組前,必須充分研究學生,考慮同組學生之間的可接受性及組與組之間的平衡。
美國有專家認為,合作小組的規模可以依據完成任務的條件而異,即完成任務的條件越高,小組越大;也可以依據組員合作能力而異,即能力越差,小組越小??梢?,開始時我們宜采用2人合作小組,隨著合作的開展及復雜程度的不斷提高,可以適當擴大小組規模。
二、努力營造合作氛圍
良好的合作氛圍,指的是一種學生傾向于小組合作的環境氣氛。新的教學觀要求教師從居高臨下的強勢位置走下來,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合作學習氛圍;有效誘導學生強烈的合作學習意向,讓學生充滿自信,讓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愉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發表自己的見解,針對同學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依托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思路,積極思考,增強問題解決意識。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源泉。針對中學生的特點,教師可安排學生課前自學,通過“問題串”的形式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激活小組合作的氣氛。
三、精心指導合作行為
雖然教師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做了充分準備,可是當學生真正坐在一起時,合作學習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為學生不具備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小組合作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為。
1.學會傾聽。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即要求學生能夠專注地聆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同時要用微笑、點頭等方式積極地給予暗示。在別人發言過程中,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應該打斷別人,可以邊聽邊記錄,認真思考,等別人講完之后再有禮貌地提出來。如果還有疑問需要對方做進一步解釋,要注意用語禮貌、語氣親切。
2.學會表達。這里的表達主要是語言表達。合作學習需要學生發表看法,列舉事實、論證說理等。學生表達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之間首先交流的質量。所以,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發言前先準備,對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深入思考,能夠圍繞主題有條不紊地表達,必要時可以做書面準備。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多做合理解釋,甚至簡單的合情推理。
3.學會互助。合作學習過程中,信息的交流主要在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任務的完成也有賴于組內同學或小組間的互助合作。教師應要求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不恥下問,主動向同學求助,準確說出自己在某個數學問題上的困惑。在求助別人時要講求禮貌,接受幫助后,要誠心致謝。同時要求學生在別人有困難時,也能伸出援助之手,為別人提供周到、有價值的幫助。
四、及時給予有效評價
傳統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對學生個體進行評價,過多地關注學生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這種競爭性評價主要體現甄別功能,往往會挫傷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合作學習倡導“人人進步”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運用評價手段時,要注意改變傳統的評價方法,把對個體的成績評價改成對團體的積分評價,把對一個學生的評價放在個體所屬的同類學生的條件下進行評價。也可以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評價改為學生的自我評價或學生之間的互評。
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所有同學參加相同內容的測試,且要求每一個學生獨立答題,互不交流。測試完成后,由教師測算出每個小組的平均水平,比較各組比上一次提高的分數,此兩項分比較量化的累計即為該組本次得分,然后對積分較高的小組給予表揚或各種方式的激勵。
學生良好合作行為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情。教師要在與學生“合作學習”的互動中,不斷積累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和技巧,冷靜思考,多角度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追求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縣楊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