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問答的一種形式,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表達能力,了解學生對所講的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更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
在十幾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索和思考,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下自己對課堂高效提問的一點認識,期盼同行斧正。
一、課堂教學提問的常見誤區
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總喜歡問“是不是”“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通常毫無價值,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2.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沒有回答問題的切入點。
3.提問時板起臉孔,態度生硬、缺乏耐心,會降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愿望。
4.提問過多、過濫。為了體現所謂的啟發性,一節課安排很多問題。由于提出的問題過多、過濫,學生疲于應付,無暇獨立思考,更不可能質疑,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5.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后進生,很容易挫傷后進生的積極性。這樣的提問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忽視學生的提問。無論學生提的問題質量怎樣,都應正面對待,不該漠視。讓學生“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如此循環往復,不但能潛移默化地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而且還能養成樂學好問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課堂提問的幾種常見形式
1.直接誘導法。開門見山地把問題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交流、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促使學生去尋找答案,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很好的發展。
2.旁敲側擊法。教師不正面揭示問題的實質,從側面提出問題進行啟發暗示,即問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說的“曲問”或“迂回問”,以啟發學生思考,疏通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提問富有啟發性,吸引學生探究和發現,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3.反問法。這即是平常所說的“唱反調”。對現成的結論反過來進行思考,提出問題,這類問題的提出常常能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它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引發學生的逆向思維,有利于促使學生突破思維定勢,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這也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
4.循序漸進法。在課堂討論交流中,常常出現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不全面或不得要領的現象。此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一環扣一環地提問,引導學生一個臺階一個臺階拾級而上,分別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逐步引領學生的思維朝縱深發展。根據同學的回答,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歸納總結,為后面的教學作好鋪墊。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設計如下一系列問題,為證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準備:
(1)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
(2)四邊形的內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內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樣知道的?
(3)N邊形有幾個頂點?幾個內角?是否可以“轉化”為多個三角形的角來求得呢?如何“轉化”?
(4)還可以怎樣做?
通過老師的點撥啟迪,學生抓住了求證的關鍵,尋找到解證的方法,同時也明確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奠定了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5.沖突法。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質疑。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求一元二次方程x2+4x+6的實數根。學生利用由一般形式:ax2+bx+c=0推導出來的求根公式:求出的判別式小于零的,那代入求根公式即要對一個負數開二次方,學生做到這里開始發現矛盾。詢問老師是否題目錯了。這時候老師解釋當判別式小于零時原方程無實數根,就很自然了。學生在遇到認知沖突后對問題進行質疑、引人深思,這樣的“提問”設計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
6.由此及彼法。這種方法又可稱為聯想性提問,即從學生的已知出發,通過教材前后內容的聯系,讓學生自己類比出新的問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學生展開相似、相近、相對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在講《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的課題中,可與《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相聯系。
三、課堂提問的注意點
1.全面性。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他們需要的問題也不同。作為教師,應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多設計一些不同深度類型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斷型;回答“怎么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導向”的比較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中下生,第二、三種針對中等生,第四種針對優等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可使各類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各有收獲,又可防止學生因多次失敗而喪失學習積極性,損傷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師有時發現有的學生上課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時,可急中生“題”,提出問題讓他們回答。這樣既可以暗示、提醒他們集中注意力,又不因停下來而影響講課的氣氛,可謂一舉兩得。
2.梯度性。課堂提問要量力而行,提問要適度,問題的難易要有過渡性,一目了然的題型到深思熟慮方能明白的,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解決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想象、概括和表達能力。如果提出的問題已超出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范圍,那么過難的問題則會抑制學生思維的信心和熱情。
例如: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點C是⊙O上的一點,CD交AB的延長線交于點D,∠DCB=∠ACO。AB=6,BD=2。求:tan∠CAB的值。
此題難度不大,講解完后,我提出了以下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作深層次的思考。
變題1:如圖2,△ABC中,∠A=80°,
∠ABC的外角平分線與∠ACB的外角平分線交于點I,求∠BIC的度數。
變題2:如圖3,△ABC中,∠A=80°,∠ABC的角平分線與∠ACB的外角平分線交于點I,求∠BIC的度數。
變題3:把∠A=80°改為∠A=α,請分別寫出圖1、2、3中的∠BIC與α的關系。
4.時機性。教師要明確想通過提問達到的目的,實現的課堂教學目標,切忌隨便提問,無效式的提問。主要有以下幾種提問的場合: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提問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處;提問于教學環節的關鍵處;提問于學生思維的轉折處。例如:在講《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的課題中,在展示圓與圓位置圖形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下面位置情況“提問”——“你能根據公共點對它們進行分類嗎?”從而從公共點的數目分別是0個、1個、2個把位置分成相離、相切、相交三大類,接著再進行細分。然后教師又“提問”:“除了公共點的角度進行分類,有別的辦法嗎?能從上節課研究《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中得到借鑒嗎?”啟發學生利用“R、r,以及圓心距d”三者的關系進行分類。
5.時間性。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思考討論、歸納的時間。通過思考討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但在回答問題時不可大合唱,要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意見,這樣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提升他們運用知識分析、思維、歸納、口述的能力。切忌急躁,沒有耐心的“問而自答”。
6.鼓勵性。學生不能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回答偏離你擬定的答案時,應正確引導,并給予肯定,若教師以親切的語言和誠懇的態度來安慰、鼓勵他們,則可消除他們的緊張壓抑感,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組織開放式教學,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肯定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從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除此之外,提問方式不應一成不變,可以是教師問學生答,或學生問教師答,也可以學生提出問題仍由學生回答,甚至可以自問自答。使數學教學真正呈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這樣更能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課堂提問還必須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啟發性、技巧性等等,使學生正確理解教師所提問的內容,從而順理成章的思考,達到心有靈感一點通、事半功倍自然成。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本堂課的教學效果。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科學設計恰當、精彩的提問能誘發學生的思維,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能增加師生情感的交流,也能營造熱烈的氣氛,更能做好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