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竹
【摘要】從中國的原始彩陶繪畫,原始巖畫、壁畫等,中國的古代畫家在歷代實踐中不斷豐富了線條的表現手法,并在線條的運用中傾注了許多畫家自身的主觀情感和自身修養。中國畫中的線條不再只是單純的形式上的可觀的線條了,它具有了深層次的內涵,蘊涵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沉淀,表達了畫家們各自的思想情懷,是承擔著用借物抒情的媒介工具,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線條;審美特征;抽象性;程式化;裝飾性
中國畫的“線條”是一種特有的藝術表現方式,它的產生是由中國古人特定的觀察事物的方法所決定的,又是基于中國獨特的哲學思想產生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畫家們各自的主觀情感,并作為藝術語言承載著客觀物象的媒介。
線條是中國畫的經脈,是表達物象結構的骨架,是主觀意識、情感的表現手段,是中國傳統繪畫最簡練、概括的基本藝術語言。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它自身在寫形的基礎上還存在著其形式的獨立性,具有獨立美感。
一、線條的發展概況
我們從原始的巖畫藝術、壁畫藝術,陶繪藝術上都可以看到,“線”作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被原始先民們裝點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線條”這種造型手段因其本身的簡潔明了便成了原始人模擬物象的最基本的手段,這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早期的巖畫藝術屬于描寫自然的階段,各種線條穿插組合都是為了再現對象本身。在我們看來,這些用單純的點、線組合成的繪畫藝術,已具有很高的裝飾意味,但是原始人在創造這類藝術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是否具有美感,是否具有裝飾感,他們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狀態下,在象形文字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情況下,本能記錄下生命中所交遇的事物,是一種對于生命感嘆的訴求。青銅時代的線不注重凹凸立體的形似,一組組富有韻律感的裝飾性的線條交織成了一個個生動的物象而又相互融合于整副花紋中可謂是“物我交融”。到了商周時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萌芽階段,作為中國繪畫最為重要的工具——毛筆,在此時已經開始被創造并應用于書法藝術上了。其“線型”藝術也被提煉的更加單純,也可以看到“書畫同源”的本質。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后的繪畫對于線的運用逐漸成熟獨立,形成中國畫特有的造型藝術語言。
藝術家們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如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等。創造出時代新風畫的吳道子首創了“白描”畫法,以純線條和墨色的渲染而寫出物象的曼妙之姿。畫家運用有節奏的筆法,結合人物內在的運動規律,合理地組織線條,給予人“吳帶當風”的感覺。五代顧宏中用粗細、輕重、緩急變化的線條描繪出各種人物及各式服飾,其用線流暢而不飄浮,線條含蓄沉著,通過準確地表現形體的造型結構表達了任務的神情和生活情形。兩宋時,將用線發揮到了及至,在“白描”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大師李公麟,他的“白描用線”勁挺而蘊涵骨力,形成了具有單純形式美的、極富感染力的“線描藝術”。而北宋的石恪進一步發展了線描技法,充分的利用“線”這一造型方法表達出了人物的體態面貌及精神特質。到了明清的時候更注重筆法自身的規范和組合原則,更關注筆法的趣味性。注重筆、法、形、色,強調墨自身的審美價值,減筆畫也大量出現等等。由此,線條既是一種藝術語言,又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
1、抽象性特征
古人將日常觀察所得到的事物的形狀和特征的印象,加入人類的主觀情緒,用抽象的線條表示出在我們所看到的“象形文字”。 中國畫的線從產生之初,就是一種相對描象了藝術符號,它們并不存在于人類的現實生活當中,而是人們從生活當中提煉加工出來的一種象征。它在“應物象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它是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是表達自身修養的途徑。它是具有獨立美感的、從繁雜的自然中提煉出來的抽象的線。中國古代先哲們認識自然事物的目的就是想通過與天地萬物的交和,而認清事物的普遍,達到與天地的融合,而順應天命所歸。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不追求形的絕對相似。通過仔細觀察自然以后的基礎上明凈國主觀的提煉加工,用線條這種造型語言表達出來。中國畫正是通過傾注了作者情感的,抽象了的線這種造型使得能夠相對自由地追求“似與不似時間”的物象特征。
2、程式化特征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具有它內部的自律性,傳統的文化藝術都是在這樣的文化內涵中衍生出來。中國畫的線條與書法同源,書法的正楷、草書、隸書在相當程度上融入了繪畫。中國畫歷來重法度、講程式。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創造,程式化正是為了使藝術語言更加概括,又更加豐富。在畫面中,講究線條和諧地應用與排列,利用系列符號的程式手法將紛繁雜亂,模糊抽象的物象規律化、條理化、具體化。畫家對形式美規律的掌握和運用,對生活長期的提煉和積淀,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藝術程式。如著名畫家黃賓虹在他的作品中,用干濕濃淡、輕重流暢、沉重痛快的書寫形式,表達出線條的陰柔與潑辣、飛舞與凝重的美,表現了他的獨特繪畫風格。著名畫家齊白石,他追求畫面線條的凝練深沉與博大古樸,并將隸書的稚—趣味,石鼓之圓轉渾厚的運筆特點,狂草的映帶、豪放、自如,甲骨文和金文的—勁、細辣的線條靈活運用畫面,表現出大師風范。
3、裝飾性特征
中國畫線條的表現有著它獨特的裝飾美,古代彩陶、巖畫、壁畫中的線描藝術, 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奇跡,用單純的點、線組合成的繪畫藝術,具有很高的裝飾意味。以簡練、嚴謹、流暢、剛勁的線條刻畫了眾多生動的形象,線條在疏密有致的組織中、剛柔相濟的變化中,創造了和諧的韻律和裝飾效果。運用傳統的中鋒,圓潤流暢的鐵線,表現了一種“力”的剛柔并濟之美。在應用中國畫的線條中,表現了力透紙背、力能扛鼎、高山墜石、綿里藏針之工夫。
中國古人選擇了用線條這樣單純的藝術語匯來“應物象形”,而達至“氣韻生動”。利用線條的干、濕、濃、淡、長、短、粗、細、方、圓、曲、直、虛、實等譜就了一首首繪畫里的動人樂章。隨著時代的進步,國畫家的審美觀念不斷變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佳作不斷涌現,中國畫的線條藝術也因此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劉凌滄:《歷代人物畫》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11月第一版
[2]王伯敏:《黃賓虹話語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第一版
[3]李澤厚:《美的歷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