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泗建
在日常用語中,表達是指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但在教育學研究的視野里,它卻有著特定的含義。德國文化教育學代表人物狄爾泰認為,人的心靈內在的體驗是通過表達(語言、姿態、文字或藝術符號、科學符號、行為符號)來使人們得到“理解”的①。狄爾泰借助于表達使個人的非理性體驗進入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多重關系中,使人不僅生活在現在,而且在現在中把握過去和未來,以至于在表達中將過去、現在、未來瞬間整合為一體,個體的深邃“體驗世界”與人類歷史的廣袤“表達世界”豁然貫通,使個體融入了人類大全②。語文教學是為培養個人人格精神而進行的一種文化活動。人類知識經驗與文化的傳承與創造,學生個體的成長與發展、知識經驗獲得的程度與水平,無不通過各種各樣的表達形式體現出來。“表達”作為學生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方式,釋放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實現了人的完整性與個性的統一。
對語文教學而言,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讓學生去感受豐富的生活世界,探尋學生的生命體驗和精神理解,進而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是語文教學的旨歸。語文課堂上常見的學生表達缺失有:
自由是表達的第一要義。學生表達中的自由缺失不僅表現在言語的自由上,而且包括非語言因素的自由,如情緒、情感、意志、欲望、能力等。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學生們端坐著,安靜地聆聽教師的教誨。有些教師甚至以自己高壓下形成的準軍事化管理作為成功的典范和炫耀的資本。事實上,那種統一規范、整齊劃一場面下的孩子整日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生活在一種神圣與威嚴中,生活在一種壓抑與束縛中。學生言談的內容和性質也都在語文教師的掌控下:當聽到令自己不滿意的答案時,就隨時修改學生的話語,或武斷地加以制止,或干脆一下子捅出答案,使學生失去了發言的興致。我們的語文教師用規范和標準來要求學生,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被剝奪了,限制了學生天性中的表現欲,影響了學生主體性的實現。現行的語文課堂是一種在課堂紀律支配下的課堂。我們強調紀律的嚴肅性、一致性、不可逾越性,但并沒有意識到,精心制定的教學或行為規范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了。
民主性保障了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都能夠全面地表達,進而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然而在部分語文課堂中,表達的民主性卻在實踐中旁落了。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師享受充足的話語霸權,一直霸占著課堂,一直占據著權威的角色,一直扮演著主講的角色。課堂上的老師相對學生而言,擁有相當大的話語霸權和知識霸權,教師處于絕對的控制地位,學生很少有選擇權和決定權。著名學者袁振國先生在其著作 《課堂的革命》中為此作過深刻闡述:“傳統課堂造就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見,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討科學知識。”課堂上學生唯師是從,話語主權被剝奪。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表達注定要受到控制。語文教師只注意與自己“和聲”的表達,對“雜音”視而不見。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同答案。有些語文教師只將答案盯在自己所確定的正確答案上,只要有學生能將這個答案說出來,便對其他學生依然舉著的手視而不見,繼續自己的教學。另一方面,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有些語文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關注成績好或者是上課表現比較積極的學生,而忽視了其他尤其是羞于表現的學生。對于學業成功的學生,教師在互動關系中傾向于實行民主,更多地使用帶肯定性情感的語言,同時也更能接受他們的個性自我表露;而對于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則傾向于實行專制,更多地使用帶否定性情感的語言,同時也較少允許他們的個性自我表露。長此以往,常常造成不善于或者怯于表達的學生愈加不愿或不敢表達,他們的聲音被遮蔽了,個體發展自然受到限制。
真實性是表達的基本要求,是指學生將內心的真情實感毫不隱瞞地呈現出來。在權力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即使教師聲言學生有質疑的自由,但由于規訓權力之網的籠罩,學生也只會揣摩教師企望的話語去迎合教師,成為沒有思想的“克隆人”。學生會察言觀色,很容易讀懂教師眼神所傳達的禁令,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而不是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學生的言語表達脫離了自己的生活世界,泯滅了個性,越來越成人化。作文教學可以說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古人云:“言為心聲。”文章是情感的抒發,只有情感真摯豐富,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打動人。但為了應試,學生只能把真情實感隱藏起來。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許多陶冶性情的機會,習慣于寫假話、空話,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千人一面,毫無個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嚴重萎縮。寫作本來是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而學生為了取得好分數,可以任意拔高,泛泛而談,真情實感少,虛偽成了寫作的通病。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說:“在學校里,不許講空話,不許搞空洞的思想!”現在的作文盛行“假大空”話,語言已不是作為負載自己真實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成了蒙蔽自己、覆蓋自己的一層帷幕,把真實的自己擋在里頭,使別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如果任其發展,就將永遠喪失自己的語言,這是最可怕的。虛偽,使得我們的學生從小學會迎合別人,不會依照自己真實的感情來說話。這樣的語文教育只會加強中國人總體的虛偽程度。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在表達的時候,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這樣才能夠真正培養出學生健全的人格。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很多語文教師在努力實施多樣化的課堂交往方式,倡導學生表達,師生的口頭交流多,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學生表達的質量并不高。一些語文教師淡化出場,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各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一切由學生說了算。教師又不能夠及時發揮主導作用,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學生的表達顯得支離破碎,而教師又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的點撥和引導。更多情況下,學生為了引起教師的關注,未經認真思考便舉手發言,造成表達的全面性、系統性不夠,致使表達只關注熱烈程度和參與的廣泛性,只注重表達的形式,而忽略了表達的深度。
語文教學的文本是作者豐富的心理、思想、感情外化而成的,是潛在的意義存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是要把作者凝固外化在文本中的意義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表達文本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表達,學生展示自己的經驗,與老師和其他同學分享人類歷史的成果,傳達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增殖和創生。表達使得學生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廣袤的生活世界,并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逐漸擴展自我的精神生活世界,成為人類世界中一個豐富、獨特而完整的個體存在。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表達體現并拓展了他們的生命意義,表達就是他們的一種存在方式。
語文課堂要有形式上的自由和開放。不一定非得嚴明紀律、正襟危坐、站立回答、齊聲回答,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達。有老師講學生聽,也有學生講老師聽,更有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靜思、討論和爭辯。語文課堂也要有心靈的安全和自由。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做“人師”而不是“經師”。走近學生,再走進學生,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可親可敬,而不是兇神惡煞,縮短師生的空間和心理距離。讓學生提心吊膽、戰戰兢兢。說錯了,不用擔心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師生之間平等友好,沒有敵意和不滿。語文課堂更要有思想的開放和自由。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理解能力、理解水平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語文教師要尊重、保護學生的理解,要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做到 “讀出文本”、“讀出作者”、“讀出自己”。
語文教師要通過校本課程、綜合性活動課程、選修課的構建和開發,讓學生勇于表達、樂于表達、善于表達,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我展現的時空。并將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突破書本,延伸到活動、乃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讓詩歌鑒賞、名著探究、評論講座、讀書報告等各擅其長,演講、辯論、影視欣賞、續寫改編、課本劇表演、研究性學習等各顯神通,促進學生知、情、意多方面的成長。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為學生創設自我關切、自由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教學生活場境,為學生自主獲得自身發展的資源和力量提供保障。把表現的欲望和表達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有益的語文活動,使他們能夠經常體驗到活動的樂趣、成功的喜悅以及對自我潛能與創造力量的不斷發現,使他們能夠逐步學會計劃和制定活動目標、積極探索新的語文活動方式、活動領域,發展自由地選擇對自己成長有意義的語文活動方式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多樣化的表達,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自我學習和自主表達的主人。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③。被“喚醒”后的呈現和展示就是表達,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該追求這種表達的健康發展,它是學生個體生命的體現和精神的升華,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
語文教學要在充分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和關照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的前提下,鼓勵所有學生自覺地參與教學,不斷地自我體驗,不斷地自我生成,不斷地自我完善,不斷地自我表達。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活動,這種活動在于學生生命本身,而生命的完善就在于學生主體自覺地體驗情感、提升人格、張揚個性、多元表達、煥發生命活力和提升生命價值。表達使知識進入生命領域,真正的表達是將客觀知識“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將客觀知識在個體身上“復活”,使其成為個人經驗的有機成分,成為“我的知識”。學生在表達中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對他人和社會的認識,也獲得了對自我發展有意義的經驗和教訓。因此,表達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生命智慧的提升。
“生命在場”的獨特性要求語文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相異性,對學生的個性給予肯定和接納,應以寬容和仁愛之心對待每位學生。教師要為不同層次和不同特點的學生創造自由、民主、真實、全面表達的機會,讓每個“生命在場”的學生的表達潛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倡導并鼓勵每個學生成為自己生命獨特性、生命化表達的主體。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造條件適時用表達來開啟智慧,使“生命在場”的學生的表達處于一種靈動的狀態。如此,生命意義就會在表達中彰顯,也會在表達中拓展。
由于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種表達形式上的發展程度不同,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表達上發展程度也不同,所以語文教師的評價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的學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鑒于現在的語文教學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考查僅僅局限在書面文字表達的層面上,因此需要全面地去評價學生的表達,不能忽視對口頭表達能力、思維力、想象力、應變力、創造力、行為表現力的評價。要倡導表現性測驗,使評價擺脫文本的局限,觀照到學生表達的各個層面,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協調發展。語文教師還應該運用動態性評價,關注學生不同階段、不同時期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讓學生在表達中學會表達,在表達中實現表達,在表達中展示學生個體獨特的發展狀態和發展的理想與意愿。語文教學要把學生引入豐富多彩的社會情境、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貼近生活,在表達的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表達的質量。
注釋:
①②③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4、36、7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