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作者通聯:大連育明高中]
我們的教學活動,無不在傳遞、交換、篩選、比較、綜合乃至創造著大量信息,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在復雜的信息源中快速高效的獲取并處理有用信息,以達到教學目的。板書,或者說圖示,無論是黑板還是投影,都是重要的信息資源,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重要教學手段。新課程倡導充分利用師生交流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新課程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新的觀念,必然促使教學方式發生轉變: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而這些,都成為我們板書創新的理論依據。
“動態圖示”以突出教學重點、體現知識結構和教學意圖、教學程序,強化學生記憶、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為目標;以追求綱要性和啟發性、能動性和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以體現教學風格和創造能力為宗旨,在有形和無形之間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動態圖示”不僅是一種板書優化性的教學手段、方法,是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更是一種創新性思維的結晶,滲透著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合著科學的工作原理;它簡中有繁,形中有意,在有形和無形之間生成、延伸,發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支配教與學的行為。
“動態圖示”教學法是盡可能集以往板書改革創新的精華、又給綱要信號法賦予新的使命、新的功能,從而產生新的效果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這種改革創新了的教學產物,不再是教材內容或知識點的簡單整理、羅列,也不是由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信號提示;它忌諱文字等符號的繁雜,不講篩選和邏輯組合,它也不滿足于靜態地清晰地概括知識要點或思路,它那極為有限的符號、線條等信號蘊藉著豐富的內涵和機制。與“綱要信號”教學法相比,它更追求學生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互動,尤其是“動態”的生成。它的實踐理念就是能動性和有機性:所謂“動態”(或曰“動能”)主要有兩個含意,一是這種圖示具有激發并引導、推動學生思維的功能,二是它具有課堂生成的指導思想和功效;“有機性”指由不同信號構成的“動態圖示”是一個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的體系,“形簡意豐”,“耐人尋味”。
“動態圖示”講求圖文并茂、簡練傳神;它利用極簡單的文字來體現大容量的知識要點、知識結構和求知方法或規律。它以奇妙而通俗的信號組合直觀鮮明又賦予了動能的圖示,通過作用于學生的視覺來刺激學生的思維——我想學、我會學的主動思維,遵循學習“線路”去求知、探秘、創新。它給人的既是知識的骨架,又是知識的靈魂,體現和帶動了全部的血肉;它既是繁雜知識的縮寫,又能還原成原本的知識面貌,乃至再拓展延伸。它主張憑借符號和線條等信號的有機的運動性組合而至變化、遷移,使整個圖示“有一種流動的氣韻”,從而產生“勢能”和“動能”,有效地調動和擴展學習者的思維,使之持續地運動下去。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它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效地接近教與學的目標。
這種創新性的“動態圖示”,意在突破對教學內容歸納、概括的固定性和短期性,而讓其在易于儲存于大腦的前提下,隨時因需而輸出;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合理的精煉集成,更是思維的導向和推手,貫穿著心理學的完型原理,具有強烈的能動性的一條運動的邏輯軌跡,對調動學生的觀察、思考以至再創造具有十足的誘惑力和鼓動性;它推動知識由點到網絡逐步形成,又勢必促動學生去探究知識的內在聯系,知識網絡形成的條件、原理和拓展方向等,激發學生的思維上下前后或展開、跳躍,或聯想、想象,或類比、歸納、演繹,多角度活動,進而獲得學習的方法,得到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而且教師賦予它的能動性機制不斷產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和生成,教師注入其間的創造性在有意無意之間傳導給了學生,帶來了新的創造,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由于“動態圖示”有效地利用、開發了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因而可以培養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可以用較少的時間,獲得更大的學習效益;還由于“動態圖示”有意在主導和主體間建立了便捷的通道,給學生提供了求知的“章法”和創新的機會,因此學生很樂意“試試看”,主動學習,自主發展,達成我們期待的有效性教學。
簡練、形象、直觀、能動是“動態圖示”最突出的幾個特征,也是最基本的設計使用原則。日本科學家曾證明了邏輯信號與形象信號,即文字與圖形的協調組合極其有利于右半腦潛力的開發利用,是提高記憶力的有效手段。“動態圖示”恰好是圖文互補,它盡可能地減少文字,讓那精煉的符號、流動的線條、閃爍的色彩等構成一幅動態的圖像,讓每個成分都來傳達信息,因而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直觀性,而這種直觀和形象又是高級階段的,是經過抽象概括再加工而來的。它既可作為連續提示、提問等教學行為的可動性的綱要,又可作為學生持續思考和探究、創新的可遵循的活性依據。它還因形象、直觀縮短了學生接收系統與接收內容的距離,還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接收程序,使初級階段的思維活動更加簡化,將更多的思維引向求知的高層次。
如果說“動態圖示”能夠產生有效的教學效應,那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它對學生心理因素的開發和利用。與一般的板書比較,“動態圖示”的設計思路與形式非常新穎,不拘一格,似隨心所欲又匠心獨運,曲盡其妙,別開生面,因此它首先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產生思維探究的欲望。這些別具匠心的圖示引起了學生心理上的一種注意和緊張,而弗洛伊德認為緊張是一切創造活動的基礎,它指示著師生之間的相互期待。進入意識范圍的“動態圖示”以其充滿懸疑的特點使注意集中專一,這時在大腦皮層的有關區域就引起十分強烈的興奮中心,使信號在腦中獲得清晰的反映。機體的“定向反射”形成和穩定著優勢興奮中心,而腦干的網關結構也把信號傳導到大腦皮層,使大腦皮層和整個機體保持覺醒狀態。“動態圖示”所引起的注意和興奮,使學生思路清晰、反應敏捷,當全心全意積極地感知、深入地理解圖示信號時,就可以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從而調動積極思維。
“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養成對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鑒賞力。樂于參與各種不同形式的健康的藝術活動,進行表現美、創造美的嘗試和實踐。”“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情、知、意全面發展……未來社會更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這是國家政策、“課程標準”所強調的理念。現代學生樂于接受新的生活經驗、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行為方式,積極追求審美享受,個性張揚,教師利用藝術性極強、富有美學價值的板書圖示啟發學生自覺去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定能讓學生在審美的課堂中提高科學素養、人文素養。
“動態圖示”構思新穎,是一個濃縮而微妙的綜合藝術,它綜合運用了文字、符號、圖畫、線條、色彩等元素。而這些元素又科學、準確、形象地反映了文本的知識等,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和諧一致,且豐富、強化了表現力,讓學生的審美潛質受到啟迪和熏陶。經過教師匠心加工了的“圖示”具有直觀性的文字美、線條美、圖形美、色彩美、結構美乃至動態美等。不僅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能生動明快地傳遞教學內容的主體信息,而且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與想象,凸顯或擴大豐富的審美信息,從而強化“動態圖示”的表情達意功能。特別是那種與生俱來的“動態”激趣、啟智的本質美,帶動師生互動生成的機制美,更令學生為之怦然心動,躍躍欲試,產生強烈的審美、創造美的欲望。
“動態圖示”是反映教師精神風貌和教學智慧的窗口。書寫工整、規范,設計巧妙、新穎,才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影響,自然也就發揮了其德育功能。教師認真投入、精心創新的教學態度和工作作風都滲透在圖示中,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從而使板書成為“無聲的教育工具”,成為教書育人的一個方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再者,“動態圖示”也如同“文以載道”,承載著“傳道”的使命。教師完全可以憑借簡單的圖示,用極少的文字點睛,給人以心靈的震顫,精神的陶冶,從而文道兼得。只要教師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考慮如何充分發揮“動態圖示”每一個信號的“載道”功能,就不會給人牽強生硬之感,反倒會增強圖示的內涵和神韻。因為文本本身就文質兼優,而圖示中文字、線條等的組合也會千方百計地傳達其思想意義,可謂順其自然。
“動態圖示”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命主體的創造性活動。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藝術創新板書的設計應從生命的層次、動態生成的理念加以思考,實現以人為本的現代審美創新教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藝術創新板書的內容與形式,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不同年齡的學生其知識基礎、認識能力、思維方式、心理特點不同,設計板書時應有所針對;二是在藝術創新板書的設計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板書由教師一手操作的局面,讓學生從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動態圖示”切身體驗到主體人格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互動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而得到充分發展。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要達到三個層面的目標要求,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三維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掌握知識是獲得能力和形成情感的載體,是傳承文化的橋梁;能力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學習知識的結果。只有這三個層次的目標都達到了,才算是有效的教學。“動態圖示”的設計則綜合考慮了三個方面的因素。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動態生成,這也是課改的大方向,也真實地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實際。“動態圖示”的設計是既有預設又講求生成的,它不止于教師的“單邊行動”,而要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它應該反映師生對文本的共同解讀,使師生合作形成一種發展態勢。“動能圖示”不僅僅是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簡潔呈現,也不僅僅是教師預設教學思路的完美展示,它更是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思維碰撞所留下的動態軌跡,這種動態的效應符合新課程中“生成教學”理念的創造性板書策略,讓黑板和屏幕成為師生共同經營和創造的快樂園地,真正還課堂主體于學生。也只有讓學生參與進來,“動能”才發揮了其實質的功能,才符合了新課標的理念,這種創新了的板書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