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中保
[作者通聯: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評議文章】單學文老師的《中學語文教學與命題應該堅守文學陣地——從〈高考現代文閱讀命題語言芻議〉等爭鳴文章說開去》,原載《語文學習》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語文學習》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潔兩位語言學研究者對考試命題語言的批評文章。作者認為這兩篇文章雖然一篇說高考,一篇說中考,但其基本的立場則是判定語文考試的文學比重高是一個錯誤導向,并提出了應當改變這一導向的結論。針對這一觀點,作者提出中學語文教學與命題應該堅守文學陣地,并通過命題方式,來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
單學文老師提出中學語文教學與命題應該堅守文學陣地的觀點,其實并非新論??v觀近三十余年來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是有一個以文章為主逐漸過渡到以文學作品為主的過程的。
文章與文學在高考中的出現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4—1990年,是文章類閱讀材料一統天下的局面。第二階段,1991—1997年,是文章為主,文學作品偶爾出現的階段,這個時期基本上是科技類文章和社科類文章各取一篇;科技類文章多選自《參考消息》、《新華文摘》、《中國科技報》等報刊,反映的大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涉及領域廣泛。從分值上看,科技類文章分值高于社科類文章,大概高出8—10分左右。兩者總分值在28分和30分兩個數字間徘徊,沒有太大的波動。而文學作品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這7年間總共出現了2次,1991年選用了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1993年選用《青菜》。第三階段,1998—2008年,是文學作品為主,文章類作品交替出現階段。隨著新大綱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文學作品閱讀在近五年的高考閱讀能力測試中成為重中之重。這些年,文學作品幾乎年年出現,如1998年的《報秋》,2000年的鮑昌散文《長城》,2001年的(美)克里斯托弗散文《門》,到2003年的柯靈散文《鄉土情結》等;而文章類作品則是交替出現,在比重上,更是相差甚大,如果僅僅就現代文來說,2002—2004年,文章分值占全卷總分的8%,而文學作品則達到了總分的12%。2005年后,文章類閱讀比重進一步降為6%,而文學作品則升為15%,對文學作品的考查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的這一變化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觀念導向。在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科技以迅猛之勢席卷許多領域,社會整體上崇尚科技,科技理性壓倒人文理性,反映到高考語文閱讀試題上,科技類文章的比重有所加大;近年來,人們開始提倡人文價值的回歸,對科技理性有所消減,科技類文章的比重在2005年有所下降。文學作品急劇上升,一方面體現了當代人文主義的回歸;另一方面,與文學作品本身蘊涵豐富的人文因素有關?,F代文學作品除了語言的優美雋永外,它還蘊涵了豐富的人文情感因子,有利于調動考生的審美鑒賞激情和對藝術語言的感悟、品味。此外,文學作品閱讀的加強還與人們對語文學科屬性認識的轉變密切相關。二十世紀80年代末,工具主義占據主導地位,語文高考閱讀測試以科技類和社科類閱讀材料為主。而到了90年代末期,語文學科屬性的人文主義開始勃興,在2003年版的《全日制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在語文高考閱讀測試中文學作品開始受到重視,不但在文言文閱讀中加入了古詩詞的鑒賞,而且在現代文中文學作品的比重遠遠高于科技類與社科類文章。
語文高考閱讀測試是以文學為主還是以文章為主,從近三十余年來語文高考閱讀測試材料類型的選擇上看,可以發現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與語文課程教材內容密切相關??梢哉f語文高考閱讀測試材料類型附合了整個語文教材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文體上來看,語文教材是文選型教材,按古代詩文和現代文的循環來編排的,語文高考的閱讀測試內容和教材文體分類一致。2.從所選文章的內容來看,選文和語文教材內容是一致的。以文言文為例來說明。語文高考文言文閱讀測試所選材料類型和高中語文課本所選錄的文言文類型基本一致,按照文體和時代,普通高中教材文言文課文可大致劃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諸子散文,這類作品起的作用是培養學生文言文基本功,通過這些古代文言文典范來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等相關基礎知識。二是史書人物傳記,這一直是傳統高考文言文閱讀選文的主流體裁。其特點是篇幅長,專屬名稱多(如官職名稱、地理名稱),政治用語多。教學上側重于閱讀和理解,兼顧語法、詞匯講解。三是唐宋至明清的中古近代散文,其特點是淺顯易懂,行文流暢,思想深刻,啟人心智。教學上側重于閱讀理解和陶冶情操。從前面對文言文閱讀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高考文言文閱讀測試內容以諸子散文和史書人物傳記為主,基本上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將、賢妻良母,選文思想性強,傳達的一般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內容上和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選文基本是一致的。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材料也與教材關系十分密切。二十世紀90年代前取自教材的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占相當大的比重,直到1991年高考選擇了一篇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文章《世間最美的墳墓》,語文教材才變成一個能力遷移的例子。到2005年高考選擇的閱讀材料基本來自語文教材之外。隨著高中語文教材“一綱多本”局面在全國的出現,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測試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現行語文教材。這種選材命題的用意在于突出對考生語文能力的測試,避免出現死記硬背和押題的現象。但是通過對近三十余年閱讀材料的分析,可以發現,高考語文閱讀測試的考試內容,與教材關系十分密切。盡管閱讀材料大都取自課外,但是現代文要考核的各類常用文體以及文章的關涉內容都是在教材學習中學過的,淡化課本命題,卻處處有課本的影子。
第二,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與學生生活缺乏聯系。我國語文高考閱讀測試材料的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迫近程度較低,體現更多的是文以載道的教化思想。所謂迫近程度,首先是指與社會現實的接近水平——是否源于生活實際又為真實交際服務;其次是指材料與考生的思想,生活的交涉距離——是否被學生所關注并貼近他們的生活范疇。這些年的社科類文章涉及文藝學、教育學、文化學、考古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等各個方面。自然科學類的文章反映的大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涉及領域廣泛,選文注重高新尖等前沿性、前瞻性科學技術的信息描述。但是這些材料對考生來說卻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超越了學生的生活范圍。如鄭友霄以2004年的語文高考的科技文閱讀為例,認為目前的語文高考科技文閱讀嚴重背離了學生的生活,存在著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出題者混淆了普通閱讀和專業閱讀的界限,這種只有相關專業人員才能閱讀和只有他們才可能讀到的閱讀文本拿來給我們這些可能一輩子都在進行普通的常規的閱讀的考生,其閱讀的價值何在呢?”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考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可曾有一分語文的影子在起作用?這種幾乎剝離了考生所有的知識背景進行文字閱讀的考核辦法,正像所有扒光了羽毛的鳥兒到上帝那兒選美一樣,表面上倒是十分公平了,但誰是烏鴉誰是鳳凰也就無法區別了。①”縱觀近10年來的全國高考現代文閱讀,內容以文史、科技知識為主。高考為何偏愛文史、科技類文章?大概是從高校招生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大學里的專業大體上可分為文理兩類,考生如果能讀懂文史、科技類文章,便可適應大學深造的要求。殊不知,這種想法完全忽視了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和考生的實際,把原來是對語言理解的測試變成了大學預科式的專業知識的測試。我們知道,閱讀專業性強的文章,不僅要有較強的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有較豐富的知識背景和一定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而這些和高中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
與考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測試也同樣明顯,如2001年《門》、2002年《話說知音》、2003年《鄉土情結》,這些都是帶有哲學意味的人生隨筆,道德意義重于交際價值,客觀而言,某些人生感悟對于這個年齡的學生而言是較為間接和生澀的。高考帶有強制性,限制時間和空間,要求他們在這種情境中有感而發,針對微觀問題進行宏觀把握,不能不說有點勉為其難。章熊對此也批判道:“有的選文不當,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偏頗,試題亦不加分辨地引導、逼迫考生就“范”,甚至跟著矯情夸飾,或者選文的時間(寫作年代及作品背景)、空間(社會和環境)與當代學生存在較大的距離、隔閡;有的試題幼稚,或者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正所謂‘你不問,我還看得懂,你越問,我越看不懂’②”。
第三,語文高考閱讀測試材料注重對“篇”的考察。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語文高考基本上都是“篇”的測試,古代文中的古詩詞和現代文中的文學作品全部是以篇的形式出現的,文言散文、社科類閱讀和科技類閱讀則全部是以摘錄的形式出現的,這些摘錄多是由三到八段文字組成,且多是圍繞一個主題、一個人物或者是圍繞一個情節展開,雖然是節選,卻獨立成篇。
語文高考閱讀測試注重對“篇”的考察是受中國古代重“文”的傳統影響的,在中國古代,文章被譽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中國古代傳統中,知識分子通過文章闡發微言大義的圣賢之道,代圣賢立言,從而獲得不朽。經邦濟世、經邦治國,歷來是中國人寫文章的第一推動力。這一影響體現在語文教育中,在教材上,文選型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組成,教師在教學中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教,學生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學,先學字、詞、句,再學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最后學習文章寫作的方法和技巧。這種教文章、學文章的模式至今并無實質性的改變。
評價一名學生的基本素養,評價一名學生的閱讀能力,評價標準是什么,通過什么方式、方法、手段才能科學有效的進行評價與監控,這些是世界各國教育研究者在新世紀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本的質量監控要求,克服以往教育對學生評價的不足與缺陷,開發實施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學生的閱讀素養進行了測量與評價,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PISA是英文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的簡稱,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簡稱OECD)策劃進行的一項大型、國際性學生學習質量比較研究項目,其測試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其中的閱讀測試對我們的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PISA認為閱讀能力是“為了實現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的知識和潛能,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而對閱讀材料(或文本)進行理解、運用和反思的能力。③”基于此,在PISA閱讀測試材料的類型上,PISA認為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需要學生使用不同的閱讀技能,因此將閱讀材料的選擇與題目的設計、能力的考查貫通起來考慮,就增強了閱讀材料選擇的目的性和針對性。PISA根據閱讀任務的不同,將閱讀材料分成了兩種類型: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連續文本主要是指以句子和段落構成的散文類文本上,依據連續文本的內容,以及修辭目的,連續文本可以分為描述、說明、敘述、論證等不同的形式。非連續文本則與連續文本的組織結構不同,依據格式可以將非連續文本分為數據表格、目錄、設計圖、地圖、曲線圖、廣告等。連續性文本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的,在表現方式上可以分為:描述、說明、敘述和論證。以往的閱讀測試往往將評估的重點放在連續文本上。PISA則基于學生今后在成人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類型的寫作文本,故增加了非連續文本的比例。如在2000年的閱讀測試中,非連續文本材料占到了32%,2003年、2006年,則分別增加到了3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PISA閱讀測試的測試材料在類型上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基于學生現實生活。PISA認為,離學生最近的是個人的生活。PISA閱讀測試強調的是要考察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的閱讀能力,強調要測量學生應用閱讀知識和閱讀技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秉承這樣的設計思路PISA的閱讀測試試題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試題設計不是人為編制的問題,而是大量地運用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在設計問題時,關注學生的實際閱讀經歷和閱讀實踐,關注在實際的生活狀態下運用閱讀技能的情況??梢姡c以往的閱讀測試相比,PISA中閱讀測試更注重學生的現實生活,更具實用價值。第二,為了學生未來發展。這是PISA中閱讀測試的另一個設計思路。針對過去的測試集中于學校里傳授知識和技能的狀況,PISA報告強調指出:“評價的內容并不是中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而是他們是否掌握與他們將來生活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④”PISA認為,由于學生不可能在學校學到將來生活所需要的每一種知識和技能,要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必須在關鍵領域中如閱讀、數學和科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學校的功能不在于使學生學會事實(learntoknow),而是學會如何學習(learntolearn);那么,測試的目的就不是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而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潛力,要了解他們是否掌握了與將來生活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因此,PISA提出了為學習而閱讀,為發展而測試的目標,PISA中閱讀測試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現實生活中必須用到的閱讀知識和閱讀技能,還包括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閱讀知識和技能。在今天的學習型社會中,閱讀是學生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PISA中的閱讀測試強調學生的未來發展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語文高考是考文學抑或是文章,PISA中閱讀測試內容對我國的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具有重要啟示。
第一,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應聯系學生,走向情景化、生活化。PISA報告指出,15歲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學校里學習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為終身學習奠定穩固的知識基礎。PISA測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之所以用“素養”(Literacy)這個詞,是因為要反映所評價的更廣泛的范圍內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包括學生在這三個領域內應該獲得知識的內容和結構,需要操作的過程,和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環境。這體現在閱讀材料中,PISA認為人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閱讀文字材料的,不同的閱讀情景會導致有差別的閱讀活動,因此,PISA的閱讀測試試題十分注重試題的情景化和生活化,試題設計均以社會現實生活為設計框架,測驗的內容均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試題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實際,強調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以真實的生活情境呈現問題。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有助于考察學生運用閱讀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目前,我國的閱讀測試試題和學生的生活有較大的距離,如文言文閱讀測試中的古代文化、科技說明文中的尖端科技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這些內容,往往缺乏相應的生活體驗,但迫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閱讀這些內容,結果造成學生被動地閱讀,使學生難以運用恰當的閱讀策略,難以發揮真實的閱讀水平。鑒于此,閱讀測試的閱讀材料應回歸社會的現實生活,回歸學生的日常生活,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學生真實的閱讀水平。
第二,語文高考閱讀測試內容應聯系實用,拓展閱讀材料的類型。PISA中閱讀測試根據四類不同的閱讀目的廣泛選擇了不同的閱讀材料,它基本上涵蓋了學生在學校內外的閱讀活動中所能接觸到的所有閱讀材料的種類。閱讀材料類型的多樣化一方面更符合學生真實的閱讀生活,另一方面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我國的閱讀測試在閱讀材料類型的選擇上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從文體的視角出發來選擇閱讀材料,如語文高考的閱讀材料主要分為文學和文章兩類,文章包括社科類和科技類,這些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二是在文體的比例上,又以文學類材料為主,實用類文章往往是被忽視的,很少出現在試卷中。在我們日常生活真實的閱讀活動中,人們很少是按照文章體裁來閱讀的,更多的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或需要來閱讀。在閱讀材料的類型上,不僅包括文學的閱讀,還包括實用文章的閱讀,并且實用文章的閱讀往往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PISA閱讀測試中,實用文章閱讀在2000年達到了32%,在2003年、2006年,則分別增加到了36%。實用文章是學生日常生活閱讀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用文章閱讀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與今后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閱讀測試中,應拓展閱讀材料選擇的視野,廣泛選擇各種類型的閱讀材料,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
— — ———
注釋:
①鄭友霄:《高考試題背后的支撐知識及其引導價值反思》,《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第4期。
②章熊:《中國當代寫作與閱讀測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頁。
③④http://www.pisa.oec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