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江門 529000)
在醫學教育生化教學中唱響“四重唱”
——試論教學、學教、教問、問教
吳丹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江門 529000)
在醫學教育生化教學過程中應把教學、學教、教問、問教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教學;學教;教問;問教;生化教學
我們常說的教學就是教人去學,而教師也要學著去教,所以教學的前提是學教。學問,如果作為過程就是學著去問,如果作為結果就是獲得學問。那么,教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教問。有教問就要有問教,有教學就要有學教。在教師的工作中這四項任務應該融為一體,但卻不可混為一體,好比合唱,不是齊唱,而是好聽的“四重唱”,這樣才能保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醫學教育中,生化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基礎學科,現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如何在該學科的教學中唱響這“四重唱”。
對于教學這個詞,相信每一位教師都非常熟悉,從字面上理解是指傳授知識,但現在的教學理念賦予這個詞更加豐富和全面的涵義,它不再僅是傳授,而是需要教師弄明白學生如何學習,學生的學習策略如何,學生的學習情緒、態度、熱情如何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教學來改善學生的認知策略和態度,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只關心學生的學習,還必須關心學生的學習心理。
如在生化課堂上,如果我們按照以前單一的講授方法,先講授物質的化學組成,能形成哪些化學鍵,空間結構如何,根據結構再講授性質、代謝等內容,化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就會被這門課嚇住,對學習這門課缺乏信心,甚至因前部分學習沒有跟上干脆放棄對后面課程的學習。而現在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模型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對該物質的結構有一個總體的感性認識,通過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語言來強化學生的記憶。比如把DNA的雙螺旋結構比喻為向上的樓梯,堿基相當于臺階,磷酸糖相當于樓梯扶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它的結構,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很多。
不難看出,基本的教學理論就存在于教學之中,而對教學理論的把握又是教學成功的必要前提。
教是需要學的,師者需先習師;教學需要學教,從師需要師從。教師必須要通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知識。當然,教學理論只是學教的一個方面,掌握了教學理論并不意味著能完成良好的教學。作為教師,為了教學生學習,自己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為了教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教師自己有更艱巨的學習任務,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一直學下去,一輩子教學,一輩子學教,因為這是值得我們奉獻終身的事業。
作為中職學校的生化教師,應該把生化理論知識與臨床知識結合起來,用實例去引導學生,并導入與本節內容相關的病例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尋找答案。如講糖酵解時,先引導學生說出劇烈運動后肌肉會出現酸痛的例子;講血糖調節時,先介紹糖尿病的例子,引導學生講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講尿素合成時,先講解肝昏迷的例子等。使學生對這些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并引導學生用生化理論去解釋一些病理現象。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教師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多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多學習臨床知識,多結合本課程內容,更好地讓學生獲取和吸收知識。
通過教師不斷學習、觀察、收集臨床資料可以使生化教學內容豐富,使課堂變得生動,使學生思維開闊,這些有利于他們以后的學習,也有益于他們以后適應社會,走向成功。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彼?,教師傳授知識時,不能簡單地直接向學生灌輸,而應該不斷地提問題,為學生創造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的角色,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所以說,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問。學生應多問“為什么”,教師應多教學生學會詢問、質問、反問,培養他們常問的習慣,提高他們的提問技巧。
在生化課堂上,通過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等綜合能力,以教師教得生動,學生學得主動為基本策略,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識,全面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如講“糖的有氧氧化”這一節時,先提問“人為什么吸進去的是氧氣,呼出來的是二氧化碳?”“人為什么有能量,能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出,望著學生求知的目光,教師引出糖的有氧氧化和三羧酸循環過程,可使本來枯燥無味的生化過程變得充滿趣味。又如講維生素時提問“在我們的食物中有很多維生素,大家知道哪些呢?其有何用途呢?”學生會搶著回答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但想想就會問教師哪些對我們人體有益?哪些可以治療疾?。窟@時教師可以通過名稱→活性形式→作用→舉例的模式讓學生記憶,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通過在教學中提問我們發現,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刻了許多,課堂也輕松了很多。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鍛煉思維、增長智慧,這才是教師應該做到的。
教問與問教有何不同?教問使教師的教學進入了一種高境界,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作為教師應反過來審視自己的教,這就是問教。首先,審視自己有沒有問題意識,如自己詢問、思問、反問的習慣,對詢問的態度,面對問題時的情感,是否愛問、善問,是否不恥下問,因為只有自己的問題意識強才能自覺去教問。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對所教的內容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價值,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培養其問題意識。
作為生化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將知識傳授作為惟一任務,更重要的是設置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多想想該如何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多想想這樣的教學學生是否接受;多想想學生對知識是否完全掌握。如講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時,用比較法學生是否更容易記憶;比較內容是否可以由學生以按組競賽的方法填充;對難點內容可否結合實例等。所有這些問題,教師在上課之前都要考慮周全,并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色上去思考,將一節枯燥無味的理論課設計得生動有趣,能讓學生在課后回味無窮,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真正的教學目的。
問教可以讓教師學會思考、學會設疑、學會運用智慧,合理地設計最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氣氛中上好每堂課。
一首歌唱得好聽不容易,一堂課教得好更不容易。在生化教學中把教學、學教、教問、問教融為一體,可以讓我們的教學“優美動聽”、“歌聲嘹亮”,讓我們的學生在欣賞教學的同時更好地汲取知識。
G420
A
1671-1246(2010)08-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