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強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教師課堂觀察行為研究
——以中專藥理學“青霉素”的課例教學為研究單元
俞 強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以中專藥理學中“青霉素”一課的課堂教學為觀察研究單元,通過觀察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闡述課堂上教師如何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全程觀察和把握,從而進行有效教學。
課堂教學;藥理學;觀察行為
一堂課45分鐘,由許多細節所組成,它既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單元,也是教師有效了解學生課堂行為與心理的觀察單元。如果教師能有效把握課堂細節并進行有效觀察,就可以在僅有的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實現師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學習的互動、知識的生成,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筆者以衛生部中等衛生學校規劃教材《藥理學》中“青霉素”這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有效觀察,從而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與感受。
上課伊始,教師就要馬上進入角色,融入課堂。首先,教師進入教室后要及時觀察授課班級的學生是否已經進入上課預備狀態。筆直認為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對全班學生的狀態進行觀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它可以讓教師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所任教班級學生的狀態,如果有的學生還處在課余活動的亢奮狀態或者是上一堂課后的疲倦期中,那么教師一定要在進入教學正題前留白。
筆者在“青霉素”這一課開始時,就觀察全班學生。由于筆者進教室時,手里端了許多跟課堂教學有關的操作器具,如大量的注射器等,當學生看到這些教學器具后,注意力馬上就集中了,都在猜測,今天課堂上教師會做什么實驗。當筆者觀察到全班學生已基本進入狀態后就開始了教學的正題,并提出問題:“上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抗菌藥物的概論,講授了化學治療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那么接下來我提2個問題請同學回答:(1)什么是抗生素?(2)什么是細菌的耐藥性?”筆者在提出問題后又仔細觀察學生,發現有的學生急于翻書找答案,有的學生面帶笑容、胸有成竹,有的學生則一臉茫然,似乎還沒有聽清楚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新課導入前的舊知識復習環節,教師如能有效利用,善于觀察這幾類學生,就能大致判斷學生對上一堂課知識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同時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提問,還可以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了解學生復習的程度。
在新課導入階段,筆者用多媒體呈現了與“青霉素”一課有關的臨床案例,案例標題為“一泡尿奪了一條命”,新穎的標題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隨后呈現案例內容:某幼兒園的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小孩在哭鬧,好像不舒服。她走過去將孩子抱在懷里,不料孩子卻尿在了她的手臂和腹部。同事把孩子接過去,讓她去換衣服。而剛轉過身沒走幾步,該教師就暈倒了。只見其面色發青、呼吸微弱、脈搏不清,且呼之不應。大家趕緊叫出租車送她去醫院,6~7分鐘后她被抬進急診室,可此時她的呼吸、心跳均已停止。雖經快速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靜注腎上腺素、心臟按壓等復蘇搶救,還是未能挽回她年輕的生命[1]。提問:該教師的死因是什么?如何進行急救處理?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討論比較踴躍,此時就出現了本堂課的第一次高潮。
筆者發現,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逐行呈現案例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時間清晰觀察學生言語、表情的各種變化。在標題出現時,筆者首先看到的是學生疑惑的眼神,聽到的是學生表示不可思議的聲音,而在呈現完病例時,學生的表情是困惑與不解。教師在觀察到學生的這些表現時,就要趁著學生的這個興奮點導入課程內容——青霉素,同時用簡短的話語及時點出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職責,適時進行相應的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深感自己作為未來的醫護人員,所肩負的責任重大。
在新課講授階段,筆者按照青霉素的理化性質、藥物在體內的變化過程、藥理作用、臨床用途、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講解。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及時觀察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反應,搜集學生在聽課中傳遞出的信息,如是否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穩定性較差,是否有學生在教學中出現嚴重的分心現象等情況。所以教師在課堂講授中要全程觀察學生,不能只顧自己“獨白”而不顧學生的反應。教師應該適時有效地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反應,必要時可以把觀察結果作為教師調整課堂教學的依據。
筆者在講授青霉素的不良反應時,觀察到了部分學生在上課20分鐘后出現了倦怠現象。這時筆者有意識地提高音量說:“為減少過敏性休克的發生,使用青霉素前一定要作皮試”,并把課前準備好的皮試針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每2人一組,根據皮試的操作要求,用生理鹽水代替青霉素皮試液,給對方進行一次皮膚過敏試驗操作。這時課堂上就出現了本堂課的第二次高潮。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有的學生躍躍欲試,但也有學生似乎害怕,不敢給對方做皮試,也不愿被對方做皮試。筆者及時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也理解學生此時的心理,就要求所有學生膽大心細,并鼓勵他們一定會成功完成皮試操作。在進行知識講授和課堂實踐操作中,教師是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知識快速領悟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的。筆者認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操作實踐或者其他形式動手環節的時機,觀察學生的各種表現,了解他們的能力狀況。
在“青霉素”這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講授完畢后,教師最后用5分鐘進行小結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對本堂課的重點、難點內容再次強調,讓學生對新課導入時的臨床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通過思考,并結合教師的講授給出自己的答案。此時,教師要環視全班學生,觀察學生的課堂行為。筆者發現這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想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學生能否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教師有效判斷學生對本堂課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依據。學生自信的笑容和表現出獲得知識后的成就感,就是對教師最好的回報。
善于觀察的教師,是不會放過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任何一個細節的,這是一種智慧。當課堂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的時候,教師的這種智慧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任何一個反應都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流程,這使課堂更富有人文意義。教師要學會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對話[2]。課堂教學就是讓教師走近學生、觀察學生、了解學生,透過課堂看學生,為提高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的最佳平臺。
[1]葉象權.藥物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程振響,王一軍.課程教學理念與實踐引領[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G40-03
A
1671-1246(2010)06-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