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國英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重慶 408000)
中職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
冉國英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重慶 408000)
由于職業、學校、個人原因,中職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并在生理、心理、行為上表現出一系列癥狀。針對中職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社會、學校等方面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克服其職業倦怠。
中職教師;職業倦怠;應對措施
職業倦怠(又稱工作枯竭)是美國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指在從事連續、緊張、大量工作后又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對工作的厭惡和冷淡,對服務對象的不負責任及由此導致的身心耗竭狀態,公共服務職業者(如醫生、護士、教師、律師、經理、社會工作者、心理衛生工作者等)的這一表現尤為突出[1]。教師職業倦怠乃是因不能有效應對工作壓力而產生的極端心理反應,是伴隨于長期高強度的壓力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2]。國外對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發現[3],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之后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對課程準備不充分,對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資料顯示,我國60%以上的中職教師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面對壓力時只有10%的教師會積極應對,90%的教師則選擇消極對待。33%的教師表示,若有機會重新選擇職業,則不會再選擇教師職業[4]。
1.1 職業因素
(1)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在大部分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單槍匹馬投入其中,以自己的視角和理解講解教材內容、批改作業、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與外界缺乏信息交流的環境里,教學成為單調的工作,加之重復性勞動,使得教師身心易出現疲憊。
(2)教師壓力來源于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層面。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培養大量、合格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因此中職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針對不同學習程度、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實習指導、實踐訓練,同時要到實習、實踐基地調研。加之中職學校課程繁多,擴招后學生人數增加,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加重,壓力過大。
(3)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也是影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中職學校入學門檻低,學生文化基礎差,綜合素質不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如學生厭學和不良行為習慣等問題,但收效甚微。投入與效益比例不均衡,會讓教師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應有回報。加上師生關系緊張,使得教師覺得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意義,自我評價降低,情緒低落,最終導致職業倦怠的產生。
1.2 學校因素
學校的規模、文化氛圍、組織支持以及所提供的發展機會等是影響教師價值觀、信念的重要因素,其有利于個體行為,也會削弱個體行為。學校氛圍良好,人際關系融洽,教師可通過溝通緩解壓力,不易產生職業倦怠;反之,若人際關系緊張,教師易產生無歸屬感和壓抑感,遷移到工作中而誘發職業倦怠。
1.3 個人因素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與個人不正確的認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關。研究顯示,A型人格與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顯著正相關,同時對二者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較B型人格者的去人格化程度高[5]。個人的應對能力對職業倦怠有影響,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個人成就感,消極的應對方式則相反。另外,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與職業生涯周期有關,一般出現在職業挫折期、職業穩定期和職業消退期3個階段[1]。
2.1 生理癥狀
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腫痛、腰部酸痛、惡心、心動過速、呼吸困難、頭疼、暈眩、反應慢、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等亞健康狀態。
2.2 心理癥狀
在工作中經常出現挫折感,產生憤怒、敵對、焦慮、恐懼、淡漠、抑郁[6]等心理癥狀,以抑郁、焦慮最為明顯。抑郁表現為情緒低落、長期精神不振、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等;焦慮表現為產生不明原因的不安感。
2.3 行為問題
對工作毫無熱情,只滿足于完成任務,人際關系不融洽,攻擊性行為增多,如諷刺、挖苦、指責別人。
3.1 社會方面
建立良性社會支持系統。通過制定各種政策進一步提高中職教師的社會地位,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提倡關心、支持、配合教師工作,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使教師產生高度的責任感,進而將教學工作視為一項崇高的事業而積極努力。此外,要著力改善教師福利待遇。
3.2 學校方面
學校應貫徹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將學校管理制度科學化、人文化,實施開放民主的管理,給予教師參與學校管理與決策的機會,改革教師評價和管理機制,為教師合作提供平臺,這樣有利于教師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避免職業倦怠的出現。學校應幫助教師找出且消除不必要的壓力來源,如額外的工作任務、不合理的考評制度等。此外,學校應采取重用和關懷相結合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對教師提出業務上的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對教師的工作成果給予肯定并進行獎勵,同時對教師進行定期健康教育,避免他們產生職業倦怠。
3.3 教師方面
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是避免職業卷怠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個體以積極的應對方式替代消極的應對方式,如合理定義應激源,進行放松訓練、身體鍛煉,利用社會支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法對減少應激、預防職業倦怠是有效的[7]。
3.3.1 觀念更新 中等職業教育新課改是職業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職教師必須與時代同步,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情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3.3.2 心理調適 自我心理調適是降低職業倦怠感,獲得心理健康的關鍵。教師要正確認識壓力,選擇積極的應對策略,學會合理宣泄,學會情緒疏導,通過對教學的反思來提高教學能力,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教學行為,從而促進心理健康[8]。
3.3.3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教師應加強業務學習,成為研究者。每個課堂都是實驗室,每位教師都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以“我要發展”“我想發展”為引導,在反思、探索與行動中進行研究,以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專業能力。同時要博覽群書,凈化心靈,通過不斷進修來提升自我價值,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
3.3.4 合理飲食,加強體育鍛煉 合理飲食可為教師消除和遠離職業倦怠感提供“燃料”和“動力”。體育鍛煉可以使教師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減輕壓力和倦怠。教師進行體育鍛煉應以適量和娛樂為原則。
[1]李皓明,史蕾,陸愛平.護士職業倦怠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7,22(19):79~119.
[2]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師職業倦怠的誤區[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397~422.
[4]李清鳳.中職教師職業倦怠狀況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1):121.
[5]蔣獎,許燕,林丹瑚.醫護人員工作倦怠與A型人格、控制點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2):364~366.
[6]陳力.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7]劉秋鳴,郭華,施莉瓊,等.護士職業壓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調查與對策[J].上海護理,2004,4(2):10~12.
[8]俞國良,林崇德.心理學視野中教師的培養與發展[J].教育研究,1999,(3):29~35.
G443
B
1671-1246(2010)05-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