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立華,呂林華
(1.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邵陽 422000;2.中山大學附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3)
就業視角下的職業創新教育的多元化
呂立華1,呂林華2
(1.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邵陽 422000;2.中山大學附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3)
就業視角;創新教育;職業教育
1.1 職業教育的“滑坡”
近年來,全國大部分職業學校生源質量明顯下降,職業學校平均錄取分數降至280分左右,很多學校為了爭取生源,錄取分數線一降再降,從而降低了生源質量。
1.2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職業方向不明確,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低
過去職業教育強調職業定向性,培養技能型、技藝型人才,而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低。
1.3 教學模式陳舊
學歷化的辦學傾向、固定而不靈活的長學制、嚴重落后的教學設施,以及陳舊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已不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
1.4 專兼結合、一專多能教師缺乏
教師社會實踐能力(包括專業技能)的培養、培訓渠道不暢,“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激勵政策和措施都不夠明確。“雙師素質”教師所占比例小,“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尚未形成。教師學術梯隊不合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能適應人才培養要求。
1.5 “人才過剩”
近年來,不少職業院校片面追求學科門類齊全,盲目上規模、上檔次,不少專業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開設并大量招生,不僅使人才培養質量受到影響,而且造成某些專業人才大量過剩,這為職校畢業生就業埋下隱患。
1.6 就業期望值過高
就業期望值過高,決定了選擇面較窄,大多數畢業生都不考慮基層、西部等地區,希望在大城市就業,而大城市崗位又相對處于飽和狀態,就業難成為必然。
上述問題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造成職校畢業生就業難,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困境。
2.1 教學觀念的就業意識化[1]
教育工作者要從就業的角度探討職業教育,要敢于超越“一蹴而就”的教育,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適時調整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在注重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就業技能的培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既要重視少數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又要加強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這是實現職業創新教育的“根基”。
2.2 教學的多元化
主要體現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電化教學,學生網上選課、網上考試,教師網上備課和網上輔導,使教學過程具有多媒體顯示信息、友好的交互界面、非線性的信息組織結構等特點,以提高學生學習和記憶效果。學生以交互方式進行學習,有利于幫助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自覺學習。這是職業創新教育的“驅動外因力”。
2.3 教師隊伍的一專多能化
針對現有教師的專業結構和特點,有計劃地利用寒、暑假,對其進行在職培訓;公開、公平、擇優吸納社會優秀人才。注重教師隊伍的一專多能、專兼結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爭取做到樹立一個好形象,練就一流基本功,精通一科教材大綱,掌握一套教育理論,具備一項特長,形成一種獨特的教學風格,創出一流的好成績,總結一套好經驗,熟練使用一套電教設備,獲得一流的教改成果。這是職業創新教育的“核心工程”。
2.4 課程觀的后現代化[2]
課程設計、內容和標準緊貼當代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不斷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職業學校課程內容;課程內容體現新、寬、精;課程模式體現綜合性和能力本位,如國際勞工組織的MES課程、加拿大的CBE課程、德國的“雙元制”課程。這是職業創新教育需突破的“瓶頸”。
2.5 課程體系的素質化[3]
構建素質化課程體系,對現有的課程實行“多元整合”,實現課程結構的綜合化、模塊化、動態化。綜合化克服了課程以單科分段為主要特征的剛性結構,模塊化、動態化實現了課程結構的柔性化,使課程體系多功能、高效、更靈活地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這是職業創新教育的“靈魂”。
2.6 職業策略的開放化[4]
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要,學校的素質教育要注重與國際教育接軌。如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課程設置等向國際標準靠攏,采取雙語教學,重視國際交流。這是職業創新教育的“驅動內因力”。
2.7 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化[5]
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使學生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基本建設、教學設備購置、畢業生就業推薦等方面均邀請合作企業參與。根據學校的優勢和特色開設選修課程,擴大學生選課范圍;實行彈性學分制和完全學分制,實現學分或成績互認;聯合召開大規模招聘會;利用資源優勢開展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和終身教育。在招生、培訓、就業等方面做到無縫對接化。這是職業創新教育的“立足點”。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新階段,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方針和要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只有從就業角度出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實現職業創新教育的多元化,才能賦予職業教育新的生命力。
[1]李海豐.創新就業意識改革教學方法[J].實踐(思想理論版),2008,18(8):54~55.
[2]胡冬群,周勇.建構主義課程觀的后現代意蘊[J].當代教育論壇,2008,29(8):94~96.
[3]呂立華,周效思,呂林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藥學專業職業能力模塊化動態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師教育研究,2008,27(3):88~90.
[4]白雪,陳廣山.高職IT類專業建設的職業化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2008,25(4):43.
[5]向衛東.職業教育應與社會需求實現無縫對接[J].職業技術教育,2007,(7):19.
G71
A
1671-1246(2010)05-0006-02
湖南省教育廳200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藥學專業職業能力素質模塊化動態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200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