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中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2)
引入現代職業教育理念 改進護理教學模式
呂建中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2)
行動體系課程教學法的應用使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并在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后,能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生成新的知識,做到舉一反三,并有新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
職業教育;行動導向;護理教學;教學方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1]。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也是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它促進了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愈來愈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2],這正是職業教育充滿活力的源泉。
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來說,職業行為能力的培養必然要求采用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德國職業教育專家裴措特教授研究提出[3]: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育,應在建構性教學原則前提下與指導性教學原則相融合,建構與指導應一體化,其表現形式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或行動體系課程。衛生類職業技術學校的職業傾向非常明顯,其職業行為能力的培養方式必須由原來學科體系課程的解體,轉變為行動體系的建構,形成行動體系課程。其特征是不再片面注重建立在靜態學科體系之上的顯性理論知識的復制與再現,而是蘊涵于動態行動體系之中的隱性實踐知識的積累與構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根據已有的經驗或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從周圍環境中主動獲取信息,從而構建屬于本體自我的新知識結構。
2.1 行動體系課程方案的確定
行動體系課程方案可以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教學等方式表達,選擇、擬定好教學項目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選擇、擬定教學項目要以護理崗位工作的實踐過程為主線,以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教學大綱內容為依據,難易度要適中,使學生既可以運用學過的知識,又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可以不斷創造、發揮,從而在學習和運用新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解決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2.2 行動體系課程教學原則
行動體系課程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學生在綜合實訓室(模擬病房)進行護理實踐活動,學習護理技能、護理理論知識,為了掌握護理崗位所需職業技能而主動學習,通過護理崗位的實際操作來學習護理知識及技能;而教師主要給予支持、激勵和咨詢等[3]。教學以項目活動為載體,通過師生之間的密切合作來解決本專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為中心開展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活動。
首先由學生自由組合,組建項目學習小組,一般由5~6人組成,并按照要求開展項目活動。確定某一教學項目后,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明確每名成員的學習任務與要求,提出項目學習小組目標,充分收集資料,項目學習小組成員合作配合完成項目學習內容,提交由該團隊協作完成的項目學習作業報告,并在課堂上演示或展示項目報告,由教師或學生進行總結、評價。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協調、合作,從而共同進步。行動體系課程方案的實施使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給予學生知識點的精講點撥、項目學習咨詢、支持及激勵指導。
健康評估在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課程中為必修課,本課程內容理論性及實踐性都很強,授課過程中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實現“理—實一體化”的最佳教學模式。通過行動導向式教學,使學生掌握健康評估課程項目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和實踐技能,即以課程項目為導向,學生在模擬完成某門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某個課程項目的學習任務。將護理崗位工作任務以課程項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提高了學生職業能力、實踐能力及溝通能力。
4.1 課程目標
健康評估課程包括四大教學模塊,將健康評估課程標準分解為若干行動導向課程目標(即若干個課程項目),課程項目以護理崗位工作的實踐過程為主線,將書本教學內容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書本知識的教學以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后將內容分解成健康評估單元教學目標,再分解成課堂教學目標。課程項目教學完成后進行檢測反饋,評價課程項目達成度。
4.2 課程項目剖析
教師在行動導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剖析課程項目的知識,主要給予學生知識點的精講點撥、項目學習咨詢、支持、指導及激勵。教師提前將準備好的課程項目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并將評估活動分解為若干個子項目,讓學生運用已學醫學基礎知識或通過自學書本知識及查閱相關資料,制訂課程項目工作計劃,收集課程項目活動中可參照的資料,擬訂課程項目活動步驟,掌握系統、規范的檢查手法以及臨床意義。
4.3 教學模式
4.3.1 認知學徙理論教學模式 如將健康評估中護理體檢的教學內容以行動導向課程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在護理實訓基地(健康評估實訓室或模擬病房,即真實的護理工作場景),教師將健康評估護理體檢手法進行模擬示教,并講解臨床護理相關理論知識,項目學習小組學生模擬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相互糾錯,然后學生回示教室展示臨床護理操作手法,學生、教師分別糾錯,教師講評,對項目學習小組進行進一步輔導與強化訓練。學生在實訓基地或病房學習執行一項項臨床護理崗位的工作任務,從中學會了臨床護理操作手法,掌握了相關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加之心肺聽診檢查電子模擬系統、腹部觸診檢查電子模擬系統為學生身體評估檢查的練習、考核提供了便利。
4.3.2 認知靈活理論教學模式 如健康評估教學中,在“胸膜與肺常見疾病的異常體征”這一課程項目時,“肺實變”體征通常視為典型體征,將“大葉性肺炎”病人的評估作為崗位工作任務一或學習情境一;那么,“阻塞性肺氣腫”病人的體征評估就視為崗位工作任務二或學習情境二;……還有崗位工作任務n或學習情境n。這種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掌握了基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后,需要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生成新的知識,從而對所學知識能溫故而知新,做到舉一反三,并有新的理解。
4.3.3 拋錨理論教學模式 如健康評估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敘述臨床護理中真實的問題情境,即拋出了“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并解決問題。
4.4 行動體系課程教學模式的評估
根據杜布斯教授對行動導向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3],在建構性教學原則與指導性教學原則的融合以及行動主題導向的學習情境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估不應局限于最后的理論考核結果,而應綜合考查其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學習的主動性、團隊合作精神、情感以及對學習內容的認同度等。
經過行動導向課程教學將課程項目進行系列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以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19(9):7~13.
[2]孟憲平.試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取向[J].職教論壇,2002,22:9~11.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G420
B
1671-1246(2010)07-0068-02
2009年度江蘇省衛生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指導性課題“高職護理專業《健康評估》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Z200912)